“蝴蝶”棲“繁花”
《繁花》熱播時,使得溫吞水般的熒屏,像沸油注水似的炸爆,有說好有嫌歹。特別劇中風情月債,令古井無波的阿姨爺叔重溫起鴛夢,彷彿再有目挑眉語的衝動。
煞場了,群情依舊沒有平復,填街塞巷般欲將黃河路上“戲眼”還原一遍,甚至拖帶出“寶總泡飯”、“排骨年糕”等爆款的外溢,持續發酵。
側門開在黃河路的國際飯店甜品屋,雖與劇情不沾邊,也被買蝴蝶酥的人擠爆,讓商家點鈔到手軟。這抹奇彩,與時下消費疲軟形成強烈反差,叫人瞠然。
類似躺槍,應與品質無關,換了坐商該路的其他店舖,也會緣降天幸。
啥時不能吃,哪裏不能買,何必為吃蝴蝶酥冒着寒風苦排一個多鐘頭隊。莫非當其慰解劑。不過,發生在小囡身上的“人來瘋”現象,雖有點目眩神搖,未嘗不是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
草萊初闢,上海灘無西洋糕點。開埠後,歐人的“豬耳朵”來到中國,隨物賦形,改叫蝴蝶酥,好像更貼切了。
民國初,美商沙利文糖果行與本土馬玉山等多家糕餅民企,套用洋工藝疊矩重規地精製蝴蝶酥等西點,給吃慣油炸蒸煮麵食的市民開了眼界。建國後,國營糕點廠雖在黃油原料不足情況下,靠稱柴而爨,維持着花式單調的幾個品種。直至改革開放,外資攜包括蝴蝶酥在內的純真西點大規模面市,讓食客眼花繚亂。
如今家用烤箱、蒸汽炸鍋十分普及。巧手自製曲奇、布丁、蛋糕、果派、披薩已不稀奇,唯獨DIY蝴蝶酥很少見,恐怕礙於製作繁複,耗時費力。
其實賣蝴蝶酥的店星羅雲佈,老鐵們未必給帶節奏,盲目嘎鬧猛。日前有一家自信地直面筆者鏡頭。它是深耕內地二十年餘的“莉蓮”,具有葡澳風味的西點品牌,網店遍佈滬上,遐邇咸知。
他們為保持歐陸本味,蝴蝶酥寧可成本高一些,也要採用進口黃油和金砂糖作為主料。聽廠長介紹做法,首先用麵團包入黃油,再經多次冷藏、摺疊、撒糖、改刀等工序,蝴蝶酥能烘焙出五百多層酥皮;如果摺疊次數加倍,甚至還可產生上千層刀酥皮效果。原來,蝴蝶酥的酥皮,多到可讓人的想像力近乎窒息。
忍不住嘗了口,酥極了,脆極了。
一粒粒細砂糖忽隱忽現,甜覺時起時伏,不嫌膩滯;再抿上一口黑咖啡,交織成甘苦兼有的美妙,令人味蕾留芬,眉眼舒展。
在研發車間,還看到新品雙色蝴蝶酥禮盒,內純奶油、巧克力、草莓、抹茶,口味兼有,大小搭配,大的雙色蝴蝶酥外形特別像合手心,寓意“我愛你”。茶歇掰成小塊,既可借勢排遣解壓,也能予人分享品嘗,如果需要,還是很拿得出手的伴手禮。
謝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