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消彼長
網絡改變生活,網絡也改變治安。過往外出,人潮洶湧處,如車站、廣場、商場等公共地方,總能見到散佈其間的乞討者。乞討者不懼展露殘疾肢體又或以紙書寫其人生不幸,以博取路人同情,乞取金錢。可是,如今,公共場所的乞討者卻不見了蹤影。
同樣,過往外出,乘搭巴士或地鐵,總是擔心身上的錢包,因為它是竊賊惦記的目標。儘管一路小心,無奈百密一疏,錢包有時卻難免不翼而飛。除了擔心身上的錢包,還掛念家中。如若遭遇盜賊光顧,難免損財失物。可是,如今,盜賊銳減,外出時也不用再擔驚受怕。
無論是乞討者,還是盜賊,其消失或銳減,原因除了完善社保、持續教育與加重打擊外,非常重要的是網絡帶來的支付手段改變。
眾所周知,如今人們購物或消費無需像過去那樣,以裝在錢包裡的紙鈔支付,而僅需掃碼就可以完成支付。支付方式的網絡化,使乞討行為或盜竊行為變得不那麼容易了。因為外出的人往往並不攜帶紙幣,所以,過往以紙幣為主的乞討行為難以得逞,若改以二維碼乞討,又使被乞者感到掃碼更似一種交易行為而非施捨行為而作罷。同樣,現在的錢包因不裝紙鈔而成為證件包,所以,以盜取錢包為目的的偷竊行為失去了對象,不得不收手。
可是,正當人們慶幸乞討與盜竊行為漸趨消失時,卻發現詐騙,尤其是電詐活動,則越來越猖獗。如今,甚少人沒有收到過詐騙電話的,網絡詐騙更是層出不窮,甚至以AI模擬真人的視頻詐騙,令人防不勝防,以至於新加坡《聯合早報》投票選舉“詐”字成為二○二三年年度漢字。
儘管治安部門的防騙宣傳深入不同人群,可是,效果似乎並不如願。因為針對更具欺騙性的技術型網絡詐騙,防騙教育始終是被動行為,必須亂世用重典,以持續加大打擊為主,輔以教育,或可見效。
婁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