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德”電影版
既然宣傳強調是“同名電影舞台版”,
看戲前就在網絡上搜一搜。《Death and the Maiden》是智利劇作家阿列爾 · 多夫曼的劇作,導演波蘭斯基拍成電影版,在香港上映時譯為《不道德的審判》,十多年前香港話劇團和現在一戲一格劇團都沿用此名。
電影版本據說添加了劇本沒有的結尾(尾聲仍然是音樂會相遇),結尾是改到女主角將被懷疑性侵犯的醫生,帶到海浪洶湧的懸崖,然後把他放走。
除這一場外,電影版也蠻舞台劇的,一間屋,一天之內,三個人物之間的衝突,完全是三一律的格局。整部戲都纏繞着女主的一段回憶,但都只能透過口述,罕有地沒有利用閃回的電影媒介優勢,難道上世紀九十年代拍的就是這麼老派?依我看劇本似乎關心的正是述說、重認一段歷史,不光是去記得,還要經由人們坦承地親口承認,所以口述便不只是戲劇結構給予的局限,而是一種必須。
在新的未來舊的未死之際,人們都想迎接一個穩定的未來,至少就是暫且放緩對過去的追究,在這種“大局為重”的氣氛下,過去受逼害者得先行忍耐、讓步。
即使一開首丈夫早就知道太太曾被性侵、虐待,卻強調只會處理“無法補救”的部分,到底誰有權去決定哪些事和人“無法補救”?而尤其女性的非理性更會影響大局,尤其她們對男人來說,都只是憑直覺的、不好掌握的。然後,劇作者給了女人一把槍,把這個大局翻轉過來,用絕對的直覺要男人停下,認真承認那個他們都想用法律、理性、非暴力來“處理”的傷口……
更有趣的是這個關於女性被性虐待性侵的電影版本,導演波蘭斯基正正就是一方面糾纏於多起性侵少女的指控,被美國通緝的逃犯;另一方面他一直否認,他的支持者也一直指出美國司法制度的荒謬。充滿爭議。
(非理性的證據 · 二之一)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