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湯 你飲對了嗎?
講起飲湯,澳門人和廣東人似乎最有心得,好像延續多年的傳統是顛簸不破的真理。但有沒有想過這些“真理”經得起現代科學的推敲嗎?
“湯水比湯渣更有營養”,對嗎?
從營養學角度看,湯的營養價值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高,甚至盲目飲多了還不太好。比如,在熬魚湯、骨頭湯、肉湯的過程中,雖然會溶解出少量的蛋白質,但同時也會溶解出脂肪和嘌呤,多攝入這些肯定不健康。如果只飲湯水、不吃渣(比如肉),就相當於扔掉90%以上的蛋白質,但飲進去不少的嘌呤、脂肪和鹽,本末倒置、適得其反了!長時間煲湯不但會使食材的營養流失,還會導致湯中嘌呤、脂肪含量升高,不利於健康。如果你真的只願意飲湯不吃渣,那麼,菜湯煮到食材稍微變軟就可以了,煲肉類湯一小時左右就好,其實最長不要超過兩小時!
有些人對乳白色的濃湯有一種強烈的愛好,覺得這種湯特別“補”。實際上,湯呈現乳白色的原因,是脂肪在熬製過程中發生了乳化,脂肪微粒由於光線作用而呈現出乳白色,與營養價值多高沒有什麼關係!相反,長期過多攝入脂肪會加重人體的負擔。另外,越是鮮美的湯,其中的脂肪和嘌呤等就越多,長期飲用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骨頭含有大量鈣,用來煲湯豈不是大補?
你想多了,骨頭湯好飲歸好飲,但補鈣作用微乎其微。骨頭固然鈣含量高,但特別難溶解,更別提要吸收了。據檢測,一公斤排骨熬成的湯中,鈣含量只有15毫克。至於骨髓,其實是脂肪含量居多而已。
雖然湯不如肉和湯渣有營養,但飲湯就好像飲熱水一樣,是我們大多數人的飲食習慣!合理飲用,才是硬道理。
爲了健康着想,提供一些飲湯小貼士:
飲湯也要吃肉,湯渣不要全部丟棄。畢竟,絶大多數營養都藏在肉和湯渣裡。少放鹽和油。鹽多、脂肪多的湯對控制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都很不利。不要飲太熱燙的湯。天冷時,大家尤其想飲熱水、熱湯,平時老人家也特別提倡飲用熱水、熱湯,似乎越熱越健康,但世界衛生組織提到,溫度太高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外國人經常飲用涼水呢!建議入口的湯,最好不要超過65℃。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