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公司締造盛世 七彩電影引領潮流
令狐昭
由商人何賢支持、影人張瑛和謝益之創辦的華僑電影企業公司於一九五六年八月成立,跟新聯、中聯、光藝並稱四大公司,它們在製作上力求認真,內容上力求健康。其後四大公司與永茂、大成、植利、嶺光合稱八大公司,大家各展所長,締造粵語影壇盛世;同期邵氏和國際也躍躍欲試,分別成立了粵語片製作組。一九五七年有不少粵語片佳作面世,如光藝遠赴星、馬取景的“南洋三部曲”,以及梁醒波主演的喜劇《呆佬添丁》(一九五七年)和《半世老婆奴》(一九五七年)等。過去偵探片多數不受歡迎,自新聯的《誰是兇手》(一九五七年)和此前光藝的《九九九命案》(一九五六年)創下賣座紀錄後,開始受到追捧。光藝主理人秦劍無論是培育新人、奠定製作路線或引進拍攝手法都厥功至偉,如《鬼夜哭》(一九五七年)的超現實主義呈現方式便立於同業前沿。
香港電影業在一九五七年出現了一個新現象,就是國語片和粵語片都已踏入彩色世紀。這年有十五部彩色粵語片公映①,比一九五六年多了近一倍。不過那時香港尚未有彩色影片的沖印設備,必須運往日本或英國沖印,加上製作費昂貴,一般製片家只得望而卻步。然而科技日新月異,世界銀壇已踏進彩色的領域,很多瑰麗奪目的外國電影都在香港上映,讓觀眾耳目一新。精明的製片家為了順應潮流,寧願冒成本較高之風險,也要往這個方向邁進;起初他們是以局部彩色的製作打入市場,正如新藝影業公司出品的黃家班三周年紀念巨獻《黃飛鴻鐵雞鬥神鷹》(一九五八年),便是搶先開鏡的局部彩色黃飛鴻片之一。該片的最後一場是採用伊士曼七彩菲林拍攝,關德興的鐵雞跟石堅的神鷹鬥個你死我活,場面新鮮刺激又色彩繽紛,雖然成本略高,但確實為粵語片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間,梁羽生先後在報紙連載《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和《白髮魔女傳》,金庸②則發表了《射鵰英雄傳》;一些目光遠大的電影人立刻意識到新派武俠小說潛力無限,胡鵬因此而獲邀進行改編工作。直到一九五八年底為止,胡鵬已執導了超過五十部黃飛鴻電影,這位武俠權威導演有時也感到江郎才盡。投資者總是要求新的一部要比從前的更精彩、更有噱頭,使編導傷透腦筋。胡鵬唯有不斷參與劇本題材的挑選,搜羅更多更新鮮的內容,以滿足觀眾更嚴格的要求。當時《黃飛鴻擂台鬥五虎》(一九五八年)由關德興親自監製,又得武術宗師邵漢生等賣力演出,群打獨鬥,招式創新。而聯合影片公司出品的《黃飛鴻二龍爭珠》(一九五七年)和《黃飛鴻五毒鬥雙龍》(一九五八年),都是以伊士曼七彩菲林拍攝舞龍和舞獅等大場面。由於反應熱烈,使外埠片商對彩色電影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亦使製片家紛紛向這方面謀求發展。接着胡鵬更一口氣完成了《黃飛鴻龍爭虎鬥》(一九五八年)等四齣局部彩色片。
一九五八年粵語片產量最高的電影公司是專拍粵劇電影的大成,其次是光藝和邵氏——這兩家公司皆銳意發掘和培養新人,致使謝賢和林鳳出道不久便鋒芒畢露。其時不少明星和導演均自立組織公司拍片,如芳艷芬的植利影業公司和鄧碧雲的寶寶影業公司等,甚至連黃家班的女主角任燕也雄心勃發,親自監製影片;可是人人都需求新構思和新元素,導致胡鵬無暇初嘗監製滋味。眼見黃師傅的叫座力漸趨平淡,而且彩色片正在引領潮流,華達製片廠副廠長張仲竹提議,合資拍攝一部全七彩的黃飛鴻電影,難得黃家班和外埠片商鼎力支持,由胡鵬自導自製的《黃飛鴻義貫彩虹橋》(一九五九年)得以順利開拍。影片採用法國富麗七彩菲林拍攝,效果很好,同時為了增強演員陣容,特邀國語片巨星王元龍加盟,這是胡鵬繼《五虎斷魂槍》(一九五一年)後再次跟“銀壇霸王”合作。
(粵藝武俠片的前世今生 · 二十四)
註釋:
① 包括關德興主演的《關公千里送嫂》(一九五七年)。
② 當時金庸已在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擔任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