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2月27日
第B08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為人生的藝術

歡送技工回國服務

湛江築海堤

➡⬅陸昌先生所作的時事漫畫

展覽現場一隅

為人生的藝術

——評“丹青傳情”陸昌百年誕辰回顧展

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中有一場影響深遠的論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藝術青年們激烈地爭論着,到底是“為藝術而藝術”,還是“為人生(社會)而藝術”?那時,進步的美術青年們倡導新興美術運動,先後成立了漫畫會、五三漫畫社、朝花社、一八藝社、時代美術社等美術社團。這些社團將當時上海、杭州兩地的美術青年聚集到一起,帶領他們深入街頭和工廠,體驗和表現工人勞動者的生活,開拓出一條兼具時代性與大眾性的藝術道路。儘管在過去或當下,“為藝術”還是“為人生(社會)”,人們都無法得到一個終極正確的回答,但可以說,當時那些進步的美術團體將藝術鍛造為社會變革中的重要構件,他們倡導的主張、觀念和潮流,也成為中國現代藝術歷史的一個重要維度。

走群眾路線邊做邊學

五十年代的澳門,那時候新中國成立不久,許多對繪畫、書法有興趣的青年和學生追隨陸昌先生,參加每年澳門同胞慶祝國慶大會美術佈置組的工作。為了“更好地投身到火熱的運動中去鍛煉、提高,更好地為群眾服務”,一九六七年 “澳門美術協會”正式成立,陸昌先生任第一屆理事會會長(早於一九五六年成立的“澳門美術研究會” 是其前身)。其後數十年間美協陸續開展的工作,包括舉辦“群眾美術展覽”、開設美術字宣傳畫班及知識講座、出版編印美術畫冊、成立廣告小組、義賣義展、寫生採風等。陸昌先生認為澳門美協是走“群眾路線”的,“是在群眾中,邊做邊學,逐步地成長起來的”(一九七八年的美協十周年紀念冊發刊詞)。參與者在回憶美協第一個十年的文章中寫道,“不但使筆者加深了對美術工作的濃厚興趣,更堅定了這樣一個信念:一個真正的美術工作者,……從服務群眾,服務社會中去鍛煉,才可不斷提高水平,也只有這樣,他的藝術生命才能永葆青春!”

陸昌先生在我成為美協會員之前已經過身,但我對這些故事多多少少有所耳聞。直到今天陸昌先生的作品才以一種完整而連貫的敘事呈現在眼前。在藝博館舉行的研討會上,陳繼春先生提到陸昌先生是中國畫、水彩和油畫兼擅的通才,提出他的藝術探索是否融合中西等問題。陳繼春先生是研究嶺南畫派的大家,也曾對美協歷史做過細緻深入的挖掘和書寫,他思考的是畫家“折衷中西”的藝術精神的延續。但是我只能夠在我的學術框架中去理解陸昌先生一生的藝術實踐。他的繪畫作品體現了對“延安座談”文藝思想的追隨——從表現工人勞動生產場景的油畫《歡送技工回國服務》、《湛江築海堤》(又名《堵海》),利用報刊漫畫這種接近大眾的藝術形式進行社會批判、採用寫生採風這一工作方法體驗勞動生活並收集創作素材。

社會參與藝術的行動者

如果說革命文藝的底色是宣傳,那麼從今天當代藝術實踐中“社會介入”、“社會參與”的角度來看,陸昌先生同樣是一位社會參與藝術的積極“行動”者:他發起並組織大型公共藝術項目“國慶牌樓”,此舉團結、培養了大批澳門青年美術愛好者;出版大量美術畫冊,普及繪畫和書法基礎教育;為籌措辦會資金,成立廣告公司自我造血;他在澳門社會中和本地政治界、內地文藝界的交往,使美協成為了葡治時代澳門與內地文化交流的窗口。而澳門美術界以“文藝為人民大眾”的思想和方法為主流的格局,是通過他創立並主持工作的澳門美術協會逐步形成的。我認為這是陸昌先生的偉大貢獻。如果我們重新回到陳繼春先生的思路,仍然可以看到陸昌先生對嶺南畫家“藝術精神”的承繼和延續——革命、政治、實業緊緊地纏繞在藝術這根大繩之上……

澳門美術協會的視覺標識使用的是魯迅手書字體。在上世紀三十年代 “為人生、為藝術”的爭辯中,正是魯迅先生倡導青年們學習木刻,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反映現實、喚醒民眾,自此新興木刻青年抱着“為社會而藝術”的信念走向人生的“十字街頭”。今天重新回顧陸昌先生一生的藝術實踐,不難讀出:究竟是為藝術,還是為人生、為社會,他已身體力行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張 可

參考文獻:

1. 單穎文《為人生的藝術(專題)》 ,《上海文匯報》,二○一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2. 王春辰《藝術介入社會——一種新藝術關係》,《藝術中國》,二○一○年六月十七日。

3. 陳繼春《澳門美協六十年研究 · 澳門美術協會成立六十周年紀念特刊》,黎鷹、陸曦、吳衛堅、邵燕樑主編,澳門美術協會,二○一六年。

4. 黎鷹《會長獻辭 · 澳門美術協會成立六十周年紀念特刊》,黎鷹、陸曦、吳衛堅、邵燕樑主編,澳門美術協會,二○一六年。

5. 吳仕明《憶往昔 念良師——為澳門美術協會成立卅五周年紀念而作 · 澳門美術協會成立卅五周年紀念特刊》,陸昌主編,澳門美術協會,一九九一年。

6. 陸昌《發刊詞 · 澳門美術協會成立十周年紀念特刊》,澳門美術協會,一九七八年。

7. 喬麗華《魯迅與左翼美術運動資料選編》,上海書店出版社,二○一九年。

2024-02-27 張 可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21984.html 1 為人生的藝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