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文觸摸德式長詩下的印度神話
赫爾曼 · 黑塞這個名字,對於關注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對於那些附庸風雅,追求“文化時尚”的人來說卻顯得有些難以捉摸,因為太難懂了。
這個和茨威格一樣在中青年時期遷居瑞士的德語作家,早在一九四六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並且憑藉着《荒原狼》、《東方之旅》等著作享譽歐陸。他的筆法細膩而且具有詩意,常常討論對過去時代的追念、當代人絕望的心情以及漂泊孤獨的感受。這些特點,使得數十年來歐洲的知識分子興起一股又一股重讀黑塞的時髦風潮。遺憾的是時隔將近五十年,它的晚年著作才陸續被中文譯者翻譯過來,然後再過五十年,它的這本《悉達多》才開始為人所關注。
談論一部有點年頭的外國著作,其實更重要的是它的翻譯本。每一個翻譯者都其實是一個影子作家。看起來她 / 他是在翻譯已有的作品,其實是在轉譯其內心對於這部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悉達多》這本書真正被賦予了中文的靈魂,實際上起於二〇一七年。
薑乙彷彿伴隨着德文譯本而生,她的名字從雷馬克《西線無戰事》的炮火聲中穿過,響徹了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的篇章。然而在二〇一七年,嚴格來說《悉達多》才是她成名的起點。
《悉達多》的最早譯本出現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主要以台灣地區的譯本為主,中國內地也有陸續刊出。然而這些林林總總大約二十多個版本的譯本中,卻鮮少有能引起人注意的。不僅相比起德國本土銷量的四十一萬冊而言相形見絀,就連比起英譯本和日譯本的情況來說也都讓人大跌眼鏡。要知道,在嬉皮士運動興起的年代裡,黑塞憑藉着《悉達多》,地位可絲毫不亞於凱魯亞克。幾乎一整代的嬉皮士都嚮往悉達多式的“沙門”流浪生活,並渴望從中領悟神秘遙遠的佛教、道教以及印度教思想。以至於直至今日,西方時髦的禪念以及印度遠行(包括約伯斯在內都曾這麼做過),也不能不說沒有受《悉達多》的影響。
直到二〇一七年,薑乙譯本出爐,中文讀者才終於有幸直觀體會到這種詩意和禪意給人帶來的直觀震撼。當然,書本的劇情即便在今天看來也足夠讓人感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因此可以毫不含糊地說,或許《悉達多》德語原本乃上個世紀的著作結晶,可是它第一次化身為中文替身,那確實還要從二〇一七年算起才公平。
伴隨着日益高漲的躺平風潮,《悉達多》這本書必然還要在中文世界享受新一輪的熱捧。用中文觸摸德式長詩下的印度神話,這樣的體驗確實
難能可貴。
理查德 · 克萊里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