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價格變成計時炸彈
通漲年代,百物騰貴,工資停滯,一般人除了埋怨外部因素,也只好勒緊褲頭,默默地承受。對於價格上升背後的來龍去脈,大概沒多少人有興趣深入研究。
十年前,美國丹佛大學政治科學教授卡倫 · 亨德里克斯(Cullen Hendrix)將研究焦點放在國際的軍事衝突,並試圖找尋當中是否有什麼規律。二〇〇八年,俄羅斯進行大型軍事行動,“解放”南奧提亞和阿布哈茲。同年,全球各地軍事衝突同樣激烈頻繁:委內瑞拉時任總統查維斯派出十支坦克部隊,在哥倫比亞邊界大軍壓境。在中東,哈馬斯得伊朗的支持和經濟援助,向以色列發射飛彈。上述涉及軍事衝突的國家,不時出現在國際新聞,本身並非什麼稀奇事,不過亨德里克斯認為,俄羅斯、委內瑞拉和伊朗的共同點,在於他們全部都是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十六年前,當俄羅斯的坦克車碾過喬治亞和阿富汗的國土時,石油的價格創出每桶一百四十三美元新高;二〇一四年,普京再次出兵阿富汗,油價又創下歷史高位。經過仔細研究國際衝突的資料與石油價格的數據後,亨德里克斯將兩者合併,發現當油價愈高,石油出口國發動軍事行動的可能性便愈大。只要油價上升二十美元,發生國際軍事糾紛的機率便增加百分之四十。
透過了解價格變化,反思本世紀的國際政治格局,同樣成為《價格烽火效應》作者魯伯特 · 羅素的興趣。這位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兼電影製作人更身體力行,走遍世界各地,試圖解釋價格如何引發近年全球政治和經濟動蕩。討論經濟問題,少不了理論基礎。作者在書中介紹了“混沌理論”和“蝴蝶效應”等概念,以及近年發生在國際社會的事件及現象,例如全球難民危機、“阿拉伯之春”革命、“伊斯蘭國”崛起、民粹主義在歐美盛行等等。不過在作者筆下,理論主要用作解釋工具,《價格烽火效應》更似是一本文字版的紀錄片。從特朗普入主白宮、英國脫歐、資源爭奪戰,以至全球氣候危機,羅素以第一身角度,向讀者呈現世界各個混亂的源頭,而這些混亂又如何跟國際金融市場的運作有關,甚至牽動一些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命運,凡此種種,本書都提供了值得參考的觀點。
為了貼近真相,羅素闖進敘利亞、伊拉克、烏克蘭等十個危機四伏的國家,冒着槍林彈雨、綁架甚至斬首的風險,跟瓦礫中的難民共處,為讀者帶來第一手烽火連天的真實故事。掩卷之後,除了佩服作者的勇氣,對眾生所承受的苦難,更徒添一份憤慨與無奈。對羅素而言,微小的價格變動,足以構成蝴蝶效應,繼而引發巨大的社會動蕩。例如在二〇〇八至二〇一〇年因糧價高漲而造成的糧食危機,在中東各國激起了“阿拉伯之春”的政治浪潮。然而弔詭的是,當年全世界的糧食產量正處於歷史的最高點。既然糧食供應充足,何解又會出現糧食危機?答案是二〇〇八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使糧食價格暴漲。平民百姓買不起糧食,甚至為了爭奪垃圾而自相殘殺,最終演變成各國人民的暴動和革命。
時至今日,科技使價格操控變得更容易且精細。當決定原物料價格走勢的無形之手,跟金融市場幕後玩家的利益直接掛鈎時,未來世界究竟會否墜入失控之境,為人類製造更多恐慌,看罷《價格烽火效應》,答案大概不容樂觀。
杜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