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與神
讀完二○二三年一月出版的、凱蒂克羅瑟《小男人與神》中文版,故事說,有個小男人,他的名字叫做泰奧,他在散步的時候,遇到了神。接下來,泰奧開始了跟神的對話。
“神有很多個嗎?”
“你想像中的神,長的是什麼模樣呢?”
“神會變身成別的東西嗎?”
跳脫信仰框架去討論神,在很多成年人眼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繪本,是一種用兒童的眼光和語言去創作的文本,這些對話,提供給我們“開放的心”。
成年人在面對關於“神的質問”時,常常會提出質疑:“神在嗎?”、“神是不是真的?”,但兒童從來不會去問。我曾經在一本書中看過巴西原住民皮拉哈人的記錄,講到這個民族的文化,只關注個人直接經驗的相關事物,他們無法理解抽象的神,除非他們真正“看到神”,但那不表示在皮拉哈人的對話裡沒有神。只是這個“看到”,它必須聯繫直接經驗:他們會在森林中“遇到”,會在夢境中“看到”,甚至在祈雨的舞台上,種種儀式與表演,都算是“看見神”。
不同文化的孩子,在嬰幼兒期或多或少都有過“想像朋友”,它們除了表現出人類“關注個人直接經驗”這件事,還是孩子“展開關係”應對能力的開始。“想像朋友”的出現,大概是在兩歲的時候開始,好啦,就是Trouble Two的時間段,小孩很愛說不要,他們在那個時期展開個人意志,而“想像朋友”的角色,就可以用來抵抗來自成人施展的控制。
“想像朋友”為兒童提供了慾望、信念、情緒、行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明白到這些之後,孩子們就會採取行動,去理解他人,成就彼此之間的關係。
擁有“想像朋友”的兒童,更善於預測別人會如何思考、感覺或行動。
(一)
川井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