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列車”展前言
移民被廣泛定義為跨越國界並進行定居。驅使人類遷徙的原因主要離不開經濟、政治、宗教等慾望,目的都希望尋找更理想的生活。自大航海時代奴隸貿易,契約華工、大西洋移民潮及二戰、冷戰移民等遷徙,過程中產生混雜的文化接觸,對移出國及接受國的社會、人口、種族、文化等進行改造,從而對兩地產生深遠影響,在過程中建構現代世界的體制,同樣為日後歷史事件或衝突埋下伏筆。按照移民之原因可分為“自願性”及“非自願性”,前者包括追求新生活的探險者、經濟誘因下的勞動者、信仰傳播的傳教者等;後者卻是非自願性地被迫離開家園的尋求庇護者和難民。根據一九五一年《日內瓦公約》中對現代難民身份的描述:“有充分理由恐懼因為種族、宗教、國籍,特定社會群體成員或政治主張因素而遭迫害,因其恐懼或無力歸國致置身其所屬國國家之外,而不願利用該國之保護或因該事件導致失去國籍。”
在各種遷徙經驗中,筆者的作品更關注於非自願性移民。人類面對壓迫、戰爭等苦難中如何對抗命運,由於近年世界各地發生的戰爭事件,都讓筆者思考事件成因及關注其引起具規模的移民潮。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土地再次被分割,以美蘇為首的第一、第二世界數十年來處於二元對立。儘管蘇聯早已解體,但植根的意識形態卻影響至今,偏執的國族主義,個人乃至土地慾望卻將人類帶至磨難的道路。彷彿象徵冷戰的柏林圍牆自一九八九年拆除後,世界再一次以不同形式築起高牆,彰顯主權的圍牆建立在邊界以排除他者,設立邊境管制,以穩固國家主權。在民族認同等意識高漲下,社會卻伴隨壓迫與恐懼,地緣政治更趨緊張。作品中繪畫的圍牆比喻意識形態的區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人口自由流動與邊境管制;自由開放與國家控制等兩者差異。
Kindertransport(難民兒童計劃)在一九三八年納粹於德國發動針對猶太人攻擊的“水晶之夜”後開始,持續九個月期間在德國、奧地利、捷克和波蘭等地運送約一萬名猶太兒童乘坐火車前往英國,直至翌年二戰爆發,行動才被迫中止,當中被拯救的難民兒童約八成在戰後失去親人淪為孤兒 。舊照片中充滿無助,流淚懼怕的兒童緊抱着手中的泰迪熊,在失去父母後,以玩具陪伴來安撫傷痛,並開展困苦的旅程。相近的歷史畫面再次映現,大量戰爭難民離開家園,泰迪熊一再充當着天使,陪伴着乘坐火車離開故土的兒童。作品以泰迪熊及玩具繪畫戰爭下被交換的童年,彈藥與嬰兒車、坦克與拖拉機、士兵與玩偶、以不同歷史時空為背景,回憶歷史上非自願性的流放遷徙,在困境中發掘人類對生命的關懷。
霍凱盛
“兒童列車”霍凱盛個展
展覽時間:二月一日至二十八日
地 點:日帝藝術(台北市一一二六二北投
區承德路七段二八六號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