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播於一衣帶水間
中國是日本的文化母國。世界史上有關日本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班固的《漢書》,稱日本為“倭”。這是當時的日本所接受的稱謂。“日本”一詞,首現於《新唐書 ·
日本傳》:咸亨元年(六七○年),當時的倭國,“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日本自己早期的文獻都用漢文書寫,西元七一二年的《古事記》是日本首部文學作品,即用漢字寫成。六世紀,日本人據漢字創平假名,據偏旁創片假名,創製了這種表音文字。不過,在假名造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正史、宮廷的記錄、正統文人的文學創作等仍慣用漢文,上流社会以能漢文為時尚。
文字是負載文化的,最早傳入日本的宗教——佛教就憑藉漢籍譯經傳播。印度佛教對中國的影響始於西漢末、東漢初,盛於隋唐,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形象道出漢傳佛教盛況,鳩摩羅什、真諦法師、玄奘法師、不空大師等使譯經事業達至前所未有之巔峰。東北亞諸國的佛教多受中國影響而產生,佛教由中國傳入朝鮮是四世紀,再由百濟傳入日本,按《法王帝說》說法,是西元五三八年。七世紀後佛教在印度漸趨式微,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佛教到中土後香火旺盛,再由僧人帶回印度,予印度人感覺它不再像是印度的宗教。
佛教浸潤了五個世紀中華文化後再東渡扶桑,杜牧詩句所形容的佛教在中土傳播的盛況在日本重現,迄於今日。日本國土面積只大約相當於中國的廿五分之一,但日本全境的寺廟卻遠不只四百八十座。那些寺廟一般都歷史悠久,聲震遐邇,如京都的清水寺、妙心寺、金閣寺、東福寺,奈良的法隆寺、法起寺、唐招提寺、藥師寺。每座寺廟都逾千載,山門的風格、大雄寶殿的雄偉、各殿的楹聯、僧尼的衣着和法器等,無不彰顯着中華文化的元素。近前而不特別留意,有時真會以為是中國境內的某座寺廟呢。尤其是唐招提寺,它就是鑒真和尚親手興建的盛唐風格的寺院。西元七六三年五月六日鑒真於唐招提寺住處結跏趺坐,面西而逝,遺骨也葬在寺後東北部的松林中。
日本不僅大城市,中小城市亦然,如福岡地處日本一隅,中華文化的影響同樣巨大,顯示出無遠弗屆的力道。世人皆知速食麵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本的拉麵更是聞名遐邇(從京都車站的“拉麵小路”、博多運河城的“拉麵競技場”可知矣),但不是所有人都知曉,一些麵食的製作方法是由中國傳入。
一二四一年,聖一國師、彌三衛門將從宋朝帶回日本的饅頭製作技術、紡織品、麝香、羊羹、掛麵、麵粉、箔、朱墨等製作方法傳授給日本人。這些製作方法多在民間傳播開來,造福日本社會,僅有紡織技術家傳至今,稱“博多織”。如今,聖一國師書寫的“御饅頭所”被製成碑,與“餛飩蕎麥發祥之地”的石碑一起,靜靜地矗立在福岡的承天禪寺院內,默默地述說着歷史。
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