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
大詩人李白,騎馬去兗州城北會老友,匆忙中錯入荒坡野嶺,身穿的翠雲裘黏上了蒼耳,進得門來,一邊摘除蒼耳,一邊與老友把酒言歡。那場面,想必是有些狼狽。於是便在詩中寫道:“不惜翠雲裘,遂為蒼耳欺。入門且一笑,把臂君為誰。”
李白的這種經歷,鄉村長大的孩子並不陌生。記得小時候到秋野裏玩,最討厭的就是蒼耳。蒼耳的果實有倒刺,一不小心就會鈎掛到棉毛衣服上,發現後摘下來扔得遠遠的。多年後才知道,這不過是野生植物的小伎倆。在你看來是發泄厭惡之情,無形中卻幫它們將種子撒向四面八方。
野生植物沒有手腳,卻能行走四方,到處撒播種子,憑什麼?借力。除了人工移植外,野生植物借力繁衍的方式至少有兩大類:一是風力,二是物力。
楊花柳絮蒲公英之類的草木,借風力傳播它們的種子,落地後附着於泥土,待來年溫度與濕度合適時發芽生根;更多的野生植物靠花蜜招蜂引蝶為其授粉,從而結出果實。果實中的種子,有自行炸開彈向周邊的,如指甲花等豆莢類植物;有靠鳥獸吞食後將糞便排到他處的,如櫻桃、桑葚等果肉類植物。後一種方式更為奇特,鳥獸吞下果肉後,種子卻消化不了,排出的糞便恰好成了種子的肥料,可謂一舉兩得。
你看,野生植物傳宗接代的方式多奇妙啊。它們所以能不脛而走,既要靠根基開枝散葉,還要借外力傳播繁衍。聯繫到人生智慧,同樣需要借力。一個人不論本事有多大,也不可能像神話中的盤古那樣,憑一己之力開天闢地。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倘若凡事親力親為,面面俱到,必是焦頭爛額。如果懂得借力,不僅能夠降低做事難度,快速達到預期目標,還能與他人構成互動,實現共贏。
有段時間,曾有人對“經濟搭台、文化唱戲”頗不以為然。其實,自古而今的文化產品,缺乏經濟助力,不要說傳播開來,連生存下去都很困難,倘無外力助推不可能行穩致遠。大到一處景觀、一座書院、一部典籍、一台好戲,小到一本册頁、一首詩歌,要名動天下,哪一個環節離得開經濟支持、商業贊助?
在古代,李白遠遊之盤纏,飲酒之酒錢,揮毫之筆墨、紙張、銀子從哪裏來?李漁建園林、印圖書、演戲曲,離開資金能成嗎?李漁開書舖,集編輯、出版、營銷為一體;設戲班,集編劇、導演、演員於一身。那時的李漁就諳熟生財之道,把“知識變現”玩得風生水起,堪稱文化產業的行家裏手。
在現代,我們在詬病廣告無孔不入的同時,也應想到,電台與電視台、紙媒與融媒,沒有受衆和流量支持,不拉廣告,缺乏資金,如何辦得下去?就連文化之外的各個行業,也都需要借助文創和傳媒來擴大影響,靠融資合作拓展生存空間,個中緣由,再清楚不過了。
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