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黍小考
不少人,包括個別文學研究專家,都把孟浩然《過故人莊》詩中的“故人具雞黍”坐實了理解,說孟浩然的鄉村老友燉了自家散養的走地雞、煮了小米飯招待詩人。其實,這是誤讀。低估了詩人老友的熱情與慷慨,低估了唐朝農家的飯菜水平。
孟浩然詩中的“雞黍”,不過是古人寫詩作文時沿用的一個慣用語,指農家特色的飯菜。唐代的“雞黍”不再是簡單的“雞肉加小米”,而有了附加的感情色彩:鄉野之人的純樸熱情,友人之間的真摯情誼。
《論語》記載,孔子師生周遊列國路上,有一次子路掉隊了。遇到一位拿着手杖挑着竹製耘田農具的老人,向他打聽,有沒有見到自己老師孔子走過去。因為天色已晚,老人讓子路到他家住一宿,“殺雞為黍而食之”,燉雞、燜小米飯給他吃。這是古書中用雞黍招待他人的最早記載。荷蓧老人招待子路的這一頓飯,是真的燉雞加小米飯。
《後漢書》講述了一個“雞黍之約”或者說“雞黍之交”的故事:山陽人范式和汝陽人張邵在太學求學時相識,成為好友。兩人一起告假回家,互相約定:范式兩年後返回京城途中,要到張邵家拜訪;張邵則在家裏準備好雞黍酒菜,恭候范式的到訪。張邵母親不太相信兒子跟他朋友兩年之後、千里之隔的約定能兌現。到了約定的日子,范式果然到了張邵家裏,按照禮儀見過張邵的家人後,張家以酒食款待范式,兩位好友盡歡而別。後來范式做了官,張邵得病將死。范式夢見張邵戴着黑帽子、垂着瓔珞、拖着鞋子呼喊自己的名字,說他什麼時間死,什麼時間下葬,希望范式到時候能送他最後一程。范式醒後,悲嘆哭泣,禀告太守。太守雖然不相信死別託夢的事會是真的,但還是准了范式的假。
(二之一)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