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名
從酒店轉入附近小巷,見一飲食店豎着一塊寫有“東石蚵仔”的招牌。蚵仔合我口味,東石則有一點他鄉遇故知的感覺,於是入店坐下,叫了一碗蚵仔麵。
蚵仔,就是澳門人叫的“福建蠔”,是一種個體較小的牡蠣,晉江、莆田一帶盛產。店家此刻清閒,我邊吃麵邊和他聊天。問其祖上是不是從晉江東石來台的。他說妻是台灣嘉義縣東石鄉人,祖籍晉江,而自己則是漳州籍。他還自豪地說,嘉義東石的蚵仔全台聞名,用之招徠生意不錯。
閩台兩地一樣地名的頗多,即如新北市的永和區,就和晉江市的永和鎮同名。明清時期,閩粵先民大批渡海,在台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出於對故土的眷戀思念,他們往往沿用祖籍地地名為聚居地命名。據統計,僅福建省就有過萬行政村、社區與台灣二千六百九十三個建制村(里)同名。陸客最喜歡遊覽的台南市安平區,是以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平鎮(今安海鎮)冠名的。鄭成功揮師驅逐荷夷,收復台灣,因他懷念少年時讀書的安平鎮(現改為安海鎮),就以其名給荷蘭人佔地建堡的這方寶地命名。
台灣先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和汀州,因此許多地方都直接用這些州、府的大名來給當地的街道、里社、村寮命名。這也是不忘根本,眷戀鄉土。
“同根、同源、同名”,是大陸和台灣割捨不斷的緣份,承載着兩岸同胞的濃濃親情,昭示着兩岸同胞的血脈傳承,是兩岸同胞“同屬一家人”的歷史印記,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永續香火。
二○一三年,首屆海峽兩岸“同名村 · 心連心”活動在海峽論壇期間舉辦,迄今已延續了十一屆。在割不斷的血緣親情聯繫中,兩岸基層民眾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石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