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上巳蘭亭修禊
節令之多,相信本澳認第一,沒有人反對,舉凡中國人的重要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國慶、重陽、冬至等之外,也有宗教的,而宗教又分中西的,不勝枚舉。《幼學瓊林 · 歲時》篇,當然也談節令:“二月朔為中和節,三月三為上巳辰。”唐德宗以寒食與上巳同時,欲以二月別為節,李泌請以二月為中和節,取居春之中而和緩也。
根據歷史的記載:唐德宗貞元五年,下詔廢除正月晦日(農曆每月最後一天)之節,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是日民間以青囊盛百穀瓜果種子互相贈送,稱為獻生子。里閭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年豐。百官進農書,表示務本。像這樣的節慶並非甚麼迷信,相反,對民生起積極作用。宋楊萬里《二月一日郡圃尋春》詩:“中和節裏半春天,一拂清寒半點暄。”
至於“三月三為上巳辰”。漢以前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後漢書 · 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宋書 · 禮志二》引《韓詩》:“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宋吳自牧《夢粱錄 · 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王羲之《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正是三月上巳之辰,王羲之臨流洗濯,以袚除不祥,乃晉之風俗。當日,王羲之在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雖然,所謂修禊,難免有迷信成份,但作為一種春郊遠足,亦不失為一種有益健康的活動。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