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商節消費分級的思考
“雙十一”購物節來臨,各大電商平台必爭之地,紛紛宣佈各自賣點,強調“真低價”、“全網最低價”,提升商家體驗、增強會員服務體系等,刺激流量,提升銷量。
電商購物節標榜的補貼、讓利、直降……價格戰打動消費者程度有待揭盅,肯定的是大型平台無法缺席這場消費盛宴。最新再有內地大型平台宣佈加入戰團,表示過往“雙十一專屬於線上,線下門店難以參與。今年憑着即時零售模式的獨特優勢,讓線下實體門店可以深度參與”。可以預見,線上線下全面擁抱這商機。
澳門部分商家在各方面支持下,躍躍欲試參與這場盛宴,推廣澳門品牌、澳門監製好物。但可以參與的商家數目畢竟有限,反而擔心消費者積極買買買後,線下消費“餘額”所剩無幾,如何突破困局?
疫後澳門消費市場的變化,尚在變陣摸索出路。哪怕在旅遊區人氣高漲的商家,亦感受到旅客消費模式轉變,需要投其所好;社區商戶既難於接觸旅客,亦對疫後居民的消費轉變束手無策。除見步行步,坊間希望可多辦大型活動引客入區消費,或聯手辧活動促銷,搞活市道。盤活各區消費,相信是未來政商界重點發展方向。倘消費者就在附近,商家如何吸引他們登門消費値得深思。當中了解潛在消費者的喜好需要,提高消費命中率迫在眉睫。
時下“大數據”成為高頻詞,真正能融匯貫通的有多少?當大企業不斷透過消費數據了解客戶畫像,以消費者性別、年齡層、是否已婚等數據去深挖市場需求,中小企如何透過僅有的消費數據“篩選”有用的內容,去了解消費客群的需求及喜好,俾未來可以開拓潛在空間,針對客群需要從設計、包裝、內涵等,重塑定位。
內地大型電商的優勢,在於可根據不同的檢索等數據,協助商家接觸潛在客戶,商家透過不同渠道了解市場趨勢變化。那麼對於不在平台或只透過平台引流的中小企,除了積極抱擁大型平台的機遇,就更要積極細化自身客戶群對策,加強差異化吸客。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