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10月23日
第B11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讓關心得以傳遞

讓關心得以傳遞

姐姐和弟弟玩追逐遊戲,媽媽在旁聽着他們的歡笑聲,開心地想,姐弟如此玩耍十分難得,這樣的時光真美好。不久後,姐姐不慎推倒弟弟,導致他膝蓋受傷。姐姐隨即查看弟弟的傷勢,卻被推開,弟弟繼而去找媽媽哭訴。面對上述情境,媽媽會怎樣做?會不會是看看弟弟的傷勢,然後對姐姐說:“你為甚麼推弟弟?你年紀比弟弟大,玩耍都不懂分寸嗎?”或者:“你看,弟弟因為你而受傷了。”媽媽第一時間檢查弟弟的傷勢,評估嚴重性,以保護孩子的安全為首要考慮,做法正確。然而,子女的受傷和哭泣很容易引發家長的負面情緒,倘若媽媽對姐姐說出以上的話,很可能是被負面情緒帶動,而作出具權威的判斷和指責。對於弟弟而言,媽媽的話聚焦於姐姐令他受傷、姐姐做錯事;對於姐姐而言,媽媽的話會令姐姐在內疚的基礎上,情緒沸騰,繼而惱怒。

媽媽帶着負面情緒說出的話,就像出動催淚彈,看似是解決姐弟衝突的方法,卻未能解決現場緊張的局面,而且會加深姐弟的不滿。最重要的是,媽媽的原意是關心孩子的受傷狀況,期望孩子要小心,避免受傷,但實際上姐弟在過程中未必能感受到媽媽的關心。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情況,成人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只有讓自己處於情緒平穩的狀況,才能看清楚狀況、聽清楚孩子所說的話、貼近他們的感受,以及陪伴孩子經歷情緒的起伏。

有一位自認為很關心孩子的媽媽,曾表示沒有辦法和孩子溝通,只要一開口,對方就會表現出厭惡的反應,甚至發脾氣,總之就是不想跟媽媽說話。細問這位媽媽最近一次跟孩子說話的內容,她說:“因為孩子的測驗成績退步了,所以我表達關心,提醒孩子再努力,不要等到測試時才溫習,平時一點一滴地累積基礎,到下次測試時自然會輕鬆,有好成績。”筆者向媽媽核對,她想表達的是關心孩子,還是關心孩子的成績?她回答兩者都有,但傾向是關心孩子,至於成績方面,只要盡力就好。

筆者請媽媽模擬自己是孩子,聽筆者將上述內容重複一遍,以了解孩子的感受。結果,媽媽驚訝地表示她完全感受不到關心,只有責怪與壓力,總之就是反感。教育家盧梭曾將“講道理”列為最沒用的教育方法之一,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兒童自我中心論”提出,孩子只會以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去認識事物,而不是從他人的觀點和立場去認識事物。上述這位媽媽所表達關心的方法,正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當中缺少了用言語對孩子表達接納和關愛,導致雙方的內在難以產生聯結。所說的話未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因而產生了“講道理”的訊息難以被接收的效果。

這位媽媽在意孩子對她的反應。她想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具有好媽媽的特質。可是說話的方式經年累月,或許已產生某種慣性,不自覺地帶着壓迫性,且未能準確地表達訊息。為避免將焦點放錯位置,讓真正的關心能夠傳遞給孩子,媽媽可以這樣說:“在這次的測驗中,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溫習的過程裡,即使疲累,你都沒有放棄,媽媽真的很欣賞你的努力和毅力,為你感到自豪。因為媽媽看到你已經全力以赴,不管成績如何,我希望你都能夠坦然接受。媽媽希望你知道,我很愛你。”愛與關懷是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養分,真正能讓孩子感受到關心的話語,需要說話者站在孩子的立場感受他的處境和需要,用心聆聽孩子所說的話,包容且不急於解決問題。由這位媽媽的例子可見,家長急於解決孩子測驗成績退步的問題,而為解決問題所說的話容易令孩子感到壓力,阻礙了孩子表達困難和心聲。

所以,讓關心得以傳遞的方法是,穩定自己的情緒,看清楚狀況和聽清楚孩子的話,感受孩子的感受,讓孩子不受限制地表達、與成人進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討論範圍僅限於表達關心層面,在聆聽和陪伴過後,有部分孩子所呈現出的問題仍需要處理,只是讓關心連結彼此之後,對問題的處理自然會事半功倍。

黃燕玲

2023-10-23 黃燕玲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96650.html 1 讓關心得以傳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