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極譽商鞅為政
《幼學瓊林》說:“堯有九年之水患,湯有七年之旱災。”這些都屬於自然災害,用現代的說法謂之“不可抗力”。昔堯使鯀治水,無功,出現九載災情,後由禹疏道水流,努力不懈,三過其門而不入,建下奇功。另一件事是湯時有七年之旱。《史記》謂太史占之曰,當以人禱。湯即剪髮斷爪,身嬰白茅以為犧牲,禱於桑林,大雨數千里。
《幼》書又說:“商鞅不仁而阡陌開,夏桀無道而伊洛竭。”把商鞅與夏桀歸於一類,不光是偏頗,實亦無知。商鞅即公孫鞅,他是戰國時期衛國國君的後裔,因為他後來被秦孝公封於商、於一帶,號商若,因而史稱商鞅。他在中國歷史上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梁啟超把他列入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實已成公論。他相秦十九年,輔助秦孝公變法,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主張,廢井田、開阡陌,奬勵耕戰,使秦國富強,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風美俗社會。但施法太嚴,貴族大臣多怨,孝公死後,公子虔等誣陷他謀反,被車裂而死。
記得商鞅有段話足以看出他的個性,絕對不是一個畏首畏尾的人,相反,他是敢想敢做的。他說:“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公孫鞅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猶豫不決的行動不會有甚麼成就,遲遲不定的行事不會有甚麼功效。’國君趕快拿定變法的主意,還是不要去顧忌天下人議論陛下啊,況且具有出眾行為的聖人,本來就要被世俗社會所非議;具有獨特見識的謀士,必然會被民衆所嘲笑。俗語說:愚昧的人對於旣成的事實都還不明白,聰明的人對於還沒有露出苗頭的事情就已經察到了。民衆,不可以和他們謀劃事業的開端,只可以和他們歡慶事業的成功……”
他很聰明,迫使秦孝公依從他的方法行事,在今天看來,商鞅又是一位瞧不起群衆的獨裁者。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