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紅柳枝化”
自從告別焚林而獵,茹毛飲血的野性後,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木燧術,意識到熟食比生食味道好。可在陶冶技術尚未發明的史前,樹枝、燔石恐怕是先民僅能依賴的炊具。
未曾想到,在今日堂皇富麗的飯店,仍襲用石器時代的烤肉方式,且讓食客吃得咂嘴舔唇。它就是用樹枝炙烤的肉串。
第一次吃“紅柳枝烤羊肉”是很多年前。那次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的戈壁,同餐的還有劉慈欣。因安於故俗,我對科幻作品素來無感;但瞅着這位將“未來地球”搖筆即來的名作家大嚼起原始吃肉法,真有莫大的時空穿越感。
後來每次去西域,無論晝時的餐,還是晚時的飧,“紅柳枝烤羊肉”必是主人款客的一道充滿儀式感的招牌美味。當然,這也正中己懷。只見一串串還冒着縷縷煙氣的烤肉端上餐桌,膏香與炙手攜帶粗狂與豪放,烘托起熾盛的社交氛圍,令食慾和酒力無限大增。
用紅柳枝烤肉,是一款很別致的佳餚,尤其在戶外露營、野炊等場合頗受人們青睞。它無需高超的烹技,只需取削尖的一根筷狀粗細的紅柳枝,串上肥一塊瘦一塊的羊肉,整齊架到炭火上燻烤六七分鐘,待到竄出青煙時,撒上胡椒孜然辣椒細末,趁着燙嘴的熱度縮頸而嚼。此刻你肯定覺得,天下百味,可謂無有倫比。
由於長於鹽鹼地,紅柳含多種礦物質,經烤後,枝條中的鹽分與香氣釋放到肉中,起到天然的提鮮增鹹作用。這便是視覺感滿滿的“紅柳枝烤羊肉”味絕的奧妙所在。
紅柳學名叫檉柳,是塞外常見的落葉灌木,葉像鱗片,莖稈呈棗紅色,一年開三次淡粉色的花;對環境從不苛求,很耐鹽、鹼、旱的壤土,在零下二十度的低溫中也能生存。
清代詩人蕭雄在《西域雜述詩》中有較為細微的觀察:“高不過三尺,大者圍四五寸,葉細類柏,色似藍而綠,開粉紅花,如栗如纓,有似紫薇,嫣然有香,木中之最艷者。皮色紅光潤而貼,削之更現雲紋……”
擋風固沙是紅柳與生俱來的本領,性格堅毅頑強,常被喻為荒漠中的松柏:沙進一寸,它高一尺,漠高一尺,它高一丈,它對嚴酷的大自然無所畏懼,已化作鎮沙的永恆象徵。
然而目睹烤羊肉過程必然耗失大量的紅柳枝,不免憂心悄悄。必須曉以利害,移風易俗,在保護環境與紅柳烤肉之間作出選擇;奉懇商家與食友力促“去紅柳枝化”,讓生長不易的紅柳不再斷梗於饕口之下,還其沙漠衛士本色。
區區以為,烤肉完全可用金屬籤替當,既可避免紅柳枝反覆使用且難以消菌之虞,又為原已十分脆弱的西域環境增添一項護綠措施。
這樣,大家不也照舊可攜酒牽羊,開懷盡興嗎?
謝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