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與畫意的完美交融
——電影《長安三萬里》
《長安三萬里》這部動畫片,真是今年觀影最大的驚喜。跟朋友一起目不轉睛地看完這部近三個小時的電影後,朋友說,她感受到了“心流”。其實,我又何嘗不是呢?
該片由追光動畫製作,講述的是安史之亂爆發後數年,吐蕃大軍攻打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交戰不利,長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軍太監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片名則源自明代陳子龍的詩句——“夢到長安三萬里,海風吹斷磧西頭。”導演鄒靖表示,片名也暗含主題:“長安代表的是高適、李白等詩人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萬里是他們與理想之間的距離。”
可以說,這是一部關於怎樣實現理想的勵志片。影片的第一主角是高適,全片從他的視角展開。這個角度很巧妙,高適與李白同樣都有雄心壯志,但一個是普通人,一個是天才。天才李白恃才傲物、狂放不羈,雖也曾短暫地風光過,終究不得聖心,晚年還因為永王之亂落得個流放的結局;而高適能沉得下心來,拒絕浮華,躬身於梁園勤耕苦讀,修身習武。這樣的高適即使已到遲暮之年,仍能抓住翻身的機會,實現保家衛國、中興家族的理想。公認的天才一生不得志,而努力的普通人卻終於被命運垂青,實在是勵志。
但這並不是對李白的否定。李白是公認的政治天真派,而他的天真爛漫雖然使他仕途折戟,卻成就了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仙。所以,“文章千古秀,仕宦十年榮”真是對李白最好的註解。
這也是一部講述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片。盛唐氣象有多令人嚮往,安史之亂留下的殘垣斷壁就有多令人傷感。而由盛轉衰在影片中也確乎有跡可尋,那些滿是雄心壯志的詩人,幾乎都沒能在盛唐建功立業。影片沒有安排唐玄宗、楊貴妃、李林甫等人的出場,但從詩人們的對白中就可以知道,玄宗懶政,李林甫弄權,安祿山野心勃勃,楊國忠無能。最終,盛唐的錦繡江山,陷入長年的戰亂,滿目瘡痍;而詩人們心中的聖地長安,也被熊熊火海吞沒。
歷史大家許倬雲在他的文章《為什麼我們總迷戀盛唐風華?》中寫到,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包容和開放,成就了盛唐萬邦來朝的景象。他認為,中國皇朝,向來視漢、唐為最重要的時代。特別是唐代,可謂取精用宏、開展性的“大成”。然而這既是巔峰,也是下坡的開始。鮮花着錦、烈火烹油的繁華背後,腐朽不堪的帝國搖搖欲墜。影片中反映了盛唐的大廈將傾,實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還是一部充滿溫情的治癒片。高適與李白的友情從年少相交時的惺惺相惜,到年老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割席,卻不影響相互的欣賞,也不影響適時的援手。李白稱得上命運多舛,但他從“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意氣風發,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釋然,其一生的傲氣、勇氣和豪氣,到現在都在鼓舞着我們。
據說有很多中年人看到此節都流下了感慨的淚水。有人想到失業後歷經辛苦才找到新的工作,有人想到自己終日為子女奔忙,有人想到在職場艱難的摸爬滾打。壓力如一座座大山堆在身上時,誰都不敢休息。而在堅持的底下,柳暗花明時,我們駕駛的輕舟也已越過萬重山,於是在影片中,在李白的吟誦中,觀眾得以與他深深共情。
當然,這更是一部普及唐詩的教育片。此片中出現了四十八首唐詩,很多家長都帶着孩子去觀影,場內跟隨詩人一起吟誦的聲音此起彼伏。
不過說到底,《長安三萬里》是一部屬於中國的動畫片,詩情與畫意完美交融。人物造型參考的是博物館裡的唐俑,影片中既有大漠的風沙,也有邊塞的白雪;既有長安的繁華,也有揚州的明麗。動畫真是想像力最好的載體,當年讀到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時,無比憧憬“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不知那是怎樣一番動人心魄的場景。而本片中的高潮,也就是李白吟誦《將進酒》時,那瑰麗的畫面,與我心目中對李白詩篇的浪漫想像,完美地契合。
當李白諗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時,一群仙鶴從天而降,載着眾人展翅飛翔,一路從水面、瀑布飛升至銀河,進入仙宮,李白一路大笑、一路與仙人們碰杯,最後大家都縱身飛向漩渦般的九重天,直至身影與背景融為一體。我的淚水在此刻奪眶而出,那種身為中國人對我們有如此多歷史瑰寶的驕傲、那種因想像中的宏大場景被動畫精準表達的感動,模糊了我的眼睛,震撼了我的心靈。
此片也受到了一些對歷史準確度較真的人的詬病,比如杜甫並不是影片中所說的京兆尹人氏,而是出身河南鞏縣,成年後才去長安應試;李白與杜甫的初次相遇並不是在長安,而是在洛陽,等等。也許這些確實是這部優秀電影的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影片並不會對不知歷史的人造成原則性的誤導,何不寬容以待?
今年的國產片最佳,在我心目中,當屬這部詩情與畫意完美交融的《長安三萬里》。沒有之一。
龍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