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樂水 仁者樂山
愼終追遠,國人習俗於清明上墳祭祖,粵人謂之“拜山”,為何千不拜,萬不拜而要拜山?原來所謂“山”者,山墳也。早輩去世,都葬於山上。習慣尊稱去世者曰“歸道山”。至於火葬或天葬等,是後來興起,或某些族群的風俗。
消息說,英國最大殯葬服務商宣佈,今年稍遲將推出“水焚葬”,又稱“水葬”。人去世,一般稱之為“歸淨土”或“安居樂土”,然而今天的世界已沒有“淨土”、“樂土”了,也許海底才是最安寧的歸宿。可信。
不過“上山”抑或“下海”,根本不由死者自己的選擇,每由後人作主。容或有“遵囑”的,已屬少數,很少人會在去世前顧及“葬身地”的。我國有句常用語:“樂山樂水。”這個“樂”字不讀“音樂”的“岳”音,也不讀“快樂”的“落”音,更不讀“療飢”的“療”音,而讀“五教切”,作為喜好解。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夫水,智者樂也。”而“樂山樂水”,比喻各自愛好不同。語本《論語 · 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是說:聰明人樂於水,仁人樂於山。聰明人活動,仁人沉靜。聰明人快樂,仁人長壽。這個解釋應算是四平八穩,依書直說。不過在標點上仍有受到挑戰的地方。應是“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套用莊子口吻來說:“知者樂水”,那麼鰻魚,泥鰍、黃魚、烏龜都喜歡水,牠們是聰明的嗎?“仁者樂山”,那麼猴子、老虎、獅子都是仁慈的嗎?這解釋是錯的。
正確的解釋是“知者樂,水。”即是說: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水永遠是活潑的。“仁者樂,山。”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
以上的解釋是南懷瑾先生說的,我認同這一說法。他不但作此解釋,其後還有很多理據支持。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