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姿態
在澳門藝術節期間,由教青局主辦的“第三十一屆校際戲劇比賽”也在台上台下均無需強制戴口罩的情況下舉行。今屆從劇本到現場整體表現來看,較去年或前年都遜色,這也難怪,在疫情大爆發之下,能否如期舉行、學生能否正常上課,直到二、三月才慢慢穩定下來,各校師生忙於適應新常態下的課堂進度,要在短促的時間裡創作、排練戲劇,想必已付出了很大努力。如今中、小學仍有三十五組參加劇目,已是難能可貴,也體現了校方和戲劇組的同學對戲劇的參與熱情。
從題材上看,小學組較強調教育性,如珍惜食物、環保、知足等都是歷年常見的。其中浸信中學《英雄的潛能》,故事講述英雄學堂的學生,都做出主流故事中的英雄行為,但主角卻一直沒法達標,然而在一場幾乎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中,主角表現出其樂於助人、遇困難不放棄的態度,終於得以“畢業”成為“英雄”。這種反英雄主義題材,其實早在電影及其他戲劇作品出現,但《英雄的潛能》勝在劇本完整度高,而人物性格塑造清晰,有戲又不說教。
今年部分劇作則特別強調個人發展與社會觀察,例如培正中學《戲劇比賽》和《開心動物園》兩劇目,都以戲中戲的方式,反思參與戲劇比賽的意義,以及社會中的“扮演”行為。而聖羅撒中文部的《上上落落……出出入入》則以電梯為主軸,如散文般的結構,人物在電梯進出之間,簡練而生活化的對白與行為,呈現了眾生相。
而在美學上最大膽的當數利瑪竇中學的《三國獅劇》,“獅劇”真的讓小學生在台上透過廣東舞獅和現場敲擊,如偶劇般呈現了《三國演義》的片段,令人驚喜。
學生演劇難免帶有“教育”的動機,然而戲劇藝術正正給出一種相對開放的姿態。
(看校際戲劇 · 一)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