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報人王維印象
兩個月前寫過悼亡文,悲嘆一位學長六十六歲被病魔奪走生命,提及有老報人說過,由於長期熬夜,這一行短壽者多,長壽者少。從近代以降的報界看,這話不無道理。但是,由於工作條件改善、醫療水平提升以及各自體質不同,長壽、短壽之人的多與少,也會出現轉化。六月一日上午去世的滬上著名報人王維,享壽一百○三歲。這個壽數,在全國乃至世界新聞界都罕見,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這位前輩,我談不上相熟,但也經歷了從聞名、近觀到親炙的獨特過程。
當代新聞史上,王維的名字與《解放日報》密切相連。這原是一九四一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創辦的機關報,上海解放後,報名移作中共中央華東局兼上海市委的機關報。他在抗日戰爭烽火中參加新四軍,從記者到主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由安徽調上海,先後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第二總編輯和總編輯,報社上下習稱“王老總”。
一九七九年我上大二時,不記得王老總是否已獲聘復旦大學新聞系兼職教授,他是以總編輯的身份來作報告,印象最深的,一是提到一九五七年反右運動中,《解放日報》刊登過批判時任新聞系主任王中的社論,他代表報社向王中表示道歉。那時正在全國範圍對錯劃“右派”者複查改正,他的誠懇表態贏得師生們的熱烈掌聲。二是說起他工作的經驗教訓,多年裏寫過許多檢討,以後退休了,可以專門寫些關於檢討的回憶。三年前看到王老總的兒媳、作家王小鷹寫百歲公公的長文,說他在波譎雲詭的政治風雲中主持筆政,“常常因為怕犯錯誤,卻偏偏犯了錯誤,剛剛檢討了這個錯誤,這檢討又成了錯誤”。可見,常寫檢討的確是他刻骨銘心的辦報經歷。
大四上學期,我到解放日報社實習,參加一兩次報社大會時,聽過王老總在台上講話。他不像幾位副總編輯那樣,來過我所在部門的辦公室。所以,報社“近觀”的距離比他到系裏作報告還遠些。他給人的感覺,是作風持重,言談嚴謹。
導師徐鑄成先生在我碩士研究生學業結束前,商定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即電話邀請王老總任主席,他一口應允。幾天後,我去報社將論文交給時任評論部主任周瑞金轉呈他。過了十來天,系辦公室接到報社來電,通知我隔天下午到王老總辦公室去。那時他已卸下總編輯之職,轉任市人大常委會文教委員會副主任。見面後,他說仔細讀過我的論文,材料豐富,論據充分,邏輯也嚴密,他沒有什麼意見,只是有一處提到李洪林的三篇文章,社會存在不同看法,建議我考慮是否不提為好。因為論文着重梳理和探究報章評論文體的演變,而這三篇屬於理論文章,我表示可以删去。最後他送我出辦公室時還說了一句:“原來你在這裏實習過,大家反映都不錯。”論文答辯那天下午,王老總未到場。口頭答辯結束後,擔任委員的王中、馮英子和葉春華等老師要投票表決。我迴避退出,從二樓來到樓下,系學術秘書告訴我:王老總因市人大有重要會議不能主持答辯,但他上午來電話說明:預先對你的學位論文投贊成票。這是我與前輩報人王維僅有的一次卻不會忘懷的交集。
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