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缸守則
兒時在學校要是受到別人的欺負,家人總是告訴我“一樣米養百樣人”。人生在世,遇見的人猶如在米缸中的米,每一粒的質感、形狀、大小都不盡相同。有的未脫去穀殼就被人裝進米袋,有的卻比較倒霉,長年待在米缸的深處被蛀出了蟲洞。米缸如此,人類社會更甚。
時今,學校的年輕人已不會欺負人,唸過的書教會我們文明和禮讓。但有時我還是不免會想到“米缸理論”,畢竟電視裡的報道不盡是喜訊。在人性中,善惡也需要做選擇。
前些天,我一人到鼓樓大街附近的胡同閒逛,恰好碰上施工隊修繕街道,路面塵土僕僕。現在是盛夏,四下的熱浪逼人,我打算找一家咖啡店坐坐。
不過,我忽然看見不遠處有一位婦女不斷出入於公廁。等我靠近時,她手上的汗巾已換成了保溫壺。我即刻聯想到四月看過的一則公眾號推送——“在北京超過六千人住在廁所裡”。
正當我打算悄無聲息地從她身邊經過時,幾句“好髒”、“住在廁所佔用公共資源”、“窮人,物競天擇”……輕飄飄地傳過來,然後我的眼前出現幾雙皮鞋。我猜想說話的人大約是習慣在公寓裡居住的人——或者說,絕大部分的城市人都是。我跟在那群人後面,祈禱那位阿姨沒有聽見。
有位朋友曾經跟我講過,她更喜歡舊時村莊的生活方式。她認為在沒有“異化”的社群裡,人們之間存在質樸情誼的可能性更高,家家戶戶的門都向外敞開。可反倒在現代都市,人們擁有了優渥的物質資源,慾望、攀比心和優越感卻更容易滋生。
顯然,那幾個在公廁門前口沒遮攔的行人,他們的心靈是匱乏的。因為內心對萬物抱持溫情的人,勢必可以謙恭有禮,知行合一。如果我們要選擇善,終要擺脫不必要的自傲,切忌通過貶低他人以彰顯自我價值。學懂尊重,不分年齡與階層。
司徒子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