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喪子之憾
左宗棠的長子叫左孝威。
左宗棠三十四歲時才喜得貴子。和古代大多數家長一樣,嫡長子被他們傾注了最多的關愛和心血,曾被寄予最大的希望。可惜,左孝威沒留下什麼歷史痕跡,他並非心術不正,而是體質本就不好,長期患病,不到三十歲就撒手人寰,儘管在學業上很努力,但無法獲得歷史機遇的恩賜。
左宗棠篤信中醫,他一直認為長子體質差,是由於遺傳了他母親的不良稟賦。此外,在一封寫於一八七三年的家信裡,左宗棠深情地對長子說:“爾初生時,頭上兩旁有骨隆起如角,不知其為病,而骨骼聲音尚強,惟亦時見燥症。”
古人對這種嬰兒病頗詫異,繼而用五行學說解釋。其實,這種狀況在貧窮落後的地方很常見。按中國的傳統說法,這叫“方顱”,別稱“乒乓頭”,指小兒頭顱額部前凸,顳部向兩側凸出,頭頂部扁平呈方形,常見於小兒佝僂病、先天性梅毒等,最多見的病因是缺鈣。正常的頭顱是圓弧形的,沒有棱角。方顱的形成也並不是骨質真正的沉積,而是大量類骨質的堆積。由於嬰兒骨骼缺鈣,軟骨發育不良,枕骨的類骨質就增生,而形成了以上的畸形。
在現代人看來,方顱既不危害生命,也非不治之症,治療方法是補充維生素D,並多讓嬰兒曬太陽,從而使體內維生素D合成增多即可。
不過在左宗棠看來,這種“肝經有熱”、“母氣所致”的病需要用“平肝散鬱”的中藥方能根治。療效如何,不得而知,反正他們最後覺得頭骨稍平。其實,方顱並不會影響大腦發育,更不會影響智力發展,按理說,左孝威哪怕一輩子都是方顱,也不會因此影響事業發展。
方顱,反倒提示當時的母嬰保健水平低劣。連左宗棠這樣飲食無憂的耕讀之家都會發生母嬰缺鈣狀態,可見當時大地上有多少母嬰是掙扎在死亡邊緣!
(三之二)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