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湖有戲 浮想聯翩 (上)
五月頭,機緣巧合飛成都,來了個三日兩夜加加埋埋不足四十八小時的成都環境劇場之旅。雖然從前只曾在成都停留過一晚,感覺它是個休閒得有點慵懶的城市,舊城那種與別不同的氣氛,是好事之徒搞藝術的好地方。在這裏搞環境劇場,我大感好奇。
出乎意料之外,我去到的地方並不是想像中的舊城,也不是在名勝古蹟中進行沉浸式演出,而是在一個頗為特殊的地方:麓湖。由於去得匆忙,沒有做資料搜集,一直以為麓湖是成都的某條村或某個公園,到埗後方知它是麓湖生態城。官方資料的形容:“是一座以生態資源為基底,聚合居住、產業及休閒娛樂配套為一體的新城。麓湖位於成都天府大道兩側,是天府新區內優先呈現的生態示範區。”在我短短的逗留中,未能深入了解,腦中只有幾個字:“好美!應該好貴!”城中有個漂亮且綠意洋溢的麓客島,可以坐小遊艇出入。島上有馬術、衝浪俱樂部、四季滑雪場、房車露營營地和藝展中心,強調高品質的文化與藝術生活。麓湖環境戲劇周大部分的演出都在此舉行。
筆者此行是去介紹澳門環境劇場的發展。環境劇場原是美國導演謝喜納在七十年代提出的理論,是激進的實驗演出,都是社會議題,致力打破傳統室內舞台的局限,將演出帶入平常的生活區域中。“環境劇場”常以配合現場情境而創作演出,觀眾可經由演出重新發現所處場所之獨特意義。一九六八年,謝喜納發表了“環境劇場六大方針”,該方針成為了環境劇場演出的定義和指標。經過多年的發展,各地已有不同的形態。澳門由於特殊的劇場發展,跟很多城市都不同,環境劇場和小劇場並不因為突破傳統舞台而出現,更多的是因為澳門的劇場荒,已到了只要給我一個空間都會去演的地步,變成了順應時勢必然會出現的獨特劇場形式。加上一九九九年藝穗節橫空出世,環境劇場慢慢變成了澳門一道發出異光的風景線。在社會長期缺乏演出場地的情況下,演變出另一種劇場的特色,甚至令世界各地的劇場人知曉,也不知道是福還是禍。不過任何事都是這樣,關一扇窗開一扇窗,藝術總有它的出口。
如對澳門的環境劇場有興趣,不妨去找劇場文化學會出版的《慢走,澳門:環境劇場二十年》。不過聽聞它在市面已經斷市,或許在圖書館還能找到。如果你未接觸過澳門的環境劇場,它的內容可令你歎為觀止。
澳門環境劇場的故事太多了,先說回麓湖環境戲劇周。它像是一場環境戲劇實驗,向全國徵集節目,將七十多場演出展示給觀眾。許多作品都是創作者依據現有環境創作的:沙地劇場、蛇形美術館、花園冥想教堂等地成為創作者的靈感發想之地,圍觀的遊客和好奇的觀眾也成為戲劇的一部分。
尼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