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5月16日
第B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雕刻時光)最後一個牛仔

最後一個牛仔

“廚房的頂燈亮了,不適宜喝咖啡和白蘭地。弗朗西絲卡 · 詹森,農夫之妻,要讓它開着;弗朗西絲卡 · 詹森,一個走過晚飯後的草地重溫少女時代舊夢的女人,要把它熄滅。”

這是美國作家沃勒《麥迪遜之橋》中的著名片段。看過小說的讀者一定會有印象,沃勒借小說人物金凱之口發表了關於現代文明危機的論述。其玄妙深入,幾近盛行西方的晚期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通俗版。

歸納起來,這些論述(及相關描寫)揭示了後工業社會的如下症狀:“大眾市場”扼殺“藝術激情”,大眾傳媒干擾日常生活,日益規範化的社會導致人類“自由馳騁天地”的喪失(包括牛仔的消失)。於是,金凱作為“最後的牛仔”在小說中的登場,便具有了某種反文化英雄的色彩,而迎合了美國大眾在飽受後工業社會異化力量捉弄之後所萌生的“回歸意識”。

然而,金凱的反文化精神和超俗的“魔力”,到頭來也不過是弗朗西絲卡每年一度的懷舊儀式中的消費品。它彌補了後者精神上的匱乏,使其在日常生活的非詩意中得以長久棲居。在此,作為規範化社會否定性一面的反文化精神,反過來加強了規範化社會的穩定性。這是一個多少有些悲愴意味的諷刺性悖論。因此,一向被視為“最後一個牛仔”的奇連 · 伊士活在執導同名影片時,偏偏抹除了金凱作為後工業社會“最後的牛仔”的反文化氣質,而將小說情節演繹成一個經典的、古老的愛情故事,這或許竟有一份難言的苦衷。

此外,透過小說所精心營造的懷舊氛圍:燭光舞會,遠方的音樂,葉芝的詩,“草地上的漫步”,狂野如火的性愛……我們看到了“絲綢之路”、“亞洲的蒼穹”、“絲綢商的女兒”等等隱約閃爍的東方魅影。不妨這樣認為,一種被構造的古老東方形象,作為潛在參照,隱含於沃勒所表現的美國大眾的“回歸意識”之中。

龔 剛

2023-05-16 龔 剛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63196.html 1 (雕刻時光)最後一個牛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