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5月11日
第B16版:演藝
澳門虛擬圖書館

我是山人與南少林

《三德和尚三探西禪寺》開宗明 義,要以通俗之筆,發揚國術, 一洗東亞病夫之恥。

《洪熙官大鬧峨嵋山》為我是山人 的代表作之一

我是山人與南少林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陷入癱瘓狀態,作家也從過去的文化優越感中醒覺,重新對傳統文化做深切檢討;國恥、積弱和腐敗,啟發了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三七年間大部分嚴肅作品。①然而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絕非截然二分,報刊連載常見兩者交雜,雅俗相輔相成。一九三一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國難方殷,鄧羽公為少林英烈翻轉結局,崆峒則於香港淪陷時期撰寫《少林英雄秘傳》。報人以武術自強救國的理想,離不開感時憂國的精神;而朱愚齋、崆峒、念佛山人、禪山人、我是山人等嶺南文人競寫南少林門人的軼聞軼事,就此創造了粵港派技擊小說的獨特文脈。其影響力更從報紙、書籍延伸至廣播劇、電影等媒體。

粵港派作者,部分跟嶺南武術甚有淵源,故能將武技、人物和源流融入作品。這一派小說,偶爾有誇大、渲染之處,仍不失技擊格局。相比起後來新派武俠小說那些超乎人類體能的內功、輕功,技擊小說標榜“真功夫”,一招一式皆有根有據,繪形繪聲,場設集中在廣東、福建一帶。其中我是山人產量最高,他原名陳勁,又名陳魯勁,祖籍廣東新會,為粵港報人,戰後用三及第文②為少林英豪翻案,憑《三德和尚三探西禪寺》成名,並陸續創作了《佛山贊先生》、《至善三下嶺南》、《方世玉正傳》、《陸阿采正傳》、《洪熙官大鬧峨嵋山》、《洪熙官三建少林寺》、《洪熙官三破白蓮觀》、《洪熙官血戰羅浮山》等廣受歡迎的少林技擊小說,成功將武術通俗化和普及化,因此在粵港通俗文學版圖中佔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其實在我是山人崛起之前,少林故事已蔚然成風。鄧羽公筆耕之時,南少林的系譜便建構成形,但僅限於少林一派;我是山人卻正式樹立武當和峨嵋的門戶,門派之爭由此而起。然而一群流浪天涯的悲劇英雄,能夠激發尋常百姓的強烈認同感,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大眾文化現象。事後看來,南少林故事由多位作者接力想像,各種版本的少林群英藉着不同的敘事重心移轉而擴散出去,不斷地延拓人們對“南少林”指射意涵的理解。與此同時,少林英雄被強大勢力追殺而四處漂泊、苦練武藝,他們所引起的情緒是複雜多元的。讀者不僅同情等待時機的“弱者”,也從他們的理想、抱負和熱血中找到了希望之所在。

難怪我是山人高舉的“反清復明”旗幟,影響既廣且深。敵對勢力無論是清廷還是鷹犬武當派,都被描繪成殘暴不仁、利慾薰心,後者好比抗戰時期的“漢奸”。這種誓要“發揚國術,一洗東亞病夫之恥”的國族意識以及社會責任心,致使《聖朝鼎盛萬年青》所營造的草莽英雄意氣成份銳減,民族情懷從此成為俠客的精神內涵;其後以梁羽生、金庸、蹄風為首的“新派武俠”明顯承襲此傳統,開展了一種關於宏大歷史、國族敘事的表述方式。一九五〇年代香港人口激增,娛樂消閒需求殷切,通俗文學之風極盛;而廣播劇和電影更讓通俗文學以其他形式深入大眾生活,甚至影響中華文化的發展。總而言之,粵港派技擊小說的文化輻射力及其可持續性,是鄧羽公和我是山人一派經歷亂世的文人志士所始料未及的。

(粵藝武俠片的前世今生 · 三)

註:

①夏志清:〈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五年,第三百九十六頁。

②那時香港通俗文學的特色之一為“三及第”盛行,該文體由文言、白話文、粵方言混雜而成。

令狐昭

2023-05-11 令狐昭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62198.html 1 我是山人與南少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