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4月16日
第C08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不曾消失的街道記憶

《我台北,我街道》 編 者:胡晴舫 出 版 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不曾消失的街道記憶

我第一次去台北是八年前的元旦假期,對台北的印象是街道乾淨。大街寬闊,井然有序。小街內巷標識清晰,寧靜怡人。

看到《我台北,我街道》這本書時,我的第一感覺是內容與街道有關。當我再深入讀下去,才發現是由作家胡晴舫擔任主編的合集。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二十位作家,以詩、散文、小說書寫記憶中的台北街道人文情懷,以及與街道密不可分的人生經歷。本書不僅是作家們的台北故事,還牽引着讀者散步於每一條有歷史有故事的街道,感受作者們的人生往事。他們筆下的台北,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焦元溥寫消失了的羅斯福路唱片行。他說:“若有任意門,我真想回去當年的羅斯福路,再從辛亥路走到公館站牌,看看唱片行裡的老友與論敵。雖然忘不掉,再見一次也很好。”馬欣寫敦化南路的前世今生:“我曾與母親興奮地從曾熱鬧的天母西路喝完下午茶,然後坐公車二八五與許多人到誠品那站下,再信步到老奶奶還在坐店時的‘九如’,吃碗道地的餛飩與菜飯,這是我與母親曾經最習慣的周末過法。”張亦絢寫她的木柵路,崔舜華寫她的潮州街,吳鈞堯寫他的重慶南路,郝譽翔在椰林大道度過了她的憂傷青春,陸穎魚在台北街頭思念香港……

作家們眼中的那些街道,飽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還有對台北的許多眷戀。當我們從一座城移居到另一座城,對過往的城市回憶,不也因街道而牽引着記憶嗎?

台北的街道上,住的人大都來自五湖四海,城市不是他們的家,家是另一處迷人的幸福所在。如何致和的感言:“拆遷中華商場,開發大巨蛋,將‘黑龍江’填成‘西藏路’,先廢置了中山足球場,而後又變成年輕人的工作共用空間,變幻乃城市的終極本質。”這一點,倒是與澳門有着共通之處。例如“塔石廣場”以前是“塔石球場”,讓多少澳門老餅們傷感,又讓多少澳門年輕人興奮。畢竟廣場比球場實用得多,也拓展了比球場大得多的多元城市休閒空間。

正因為很多過往的人、事與物早已消逝,我們才更需要有城市街道記憶。正如胡晴舫寫道:“過去二十年,相較於其他亞洲城市,台北的人事物並不算劇烈變化,而這可能正是台北人想要的。台北始終像是一抹陽明山的翠綠春霧,有點柔和,有點靜謐,卻也十分閒散、悠哉,始終漫不經心。”

我從廣州移居澳門之後,才發現廣州還有好多的街道我不曾涉足。趁着春節假期回一趟廣州,行走在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肌理中,原來對這座城的眷戀很深。不僅因為曾在這裡工作、學習和生活,還有很多的人文情感在裡頭,包括很多的想念。想念在那城發生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正如澳門老餅們會專開一個臉書群組,分享澳門舊日街道的美好,猶如一個不曾消失的街道記憶頻道。

南青弋

2023-04-16 南青弋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57078.html 1 不曾消失的街道記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