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光——方力鈞個展序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方力鈞以其標誌性的“光頭”形象揚名國際。縱觀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不但深耕細作,更是涉足廣泛,步履不停。
以是次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塵光:方力鈞個展”為例,涵蓋素描、油畫、木刻版畫、瓷版畫、水墨、雕塑甚至NFT,從八點五米的巨幅到A4大小的作品共一百九十件,展現藝術家駕馭不同媒材、尺寸、技法的非凡功力。這些作品的時間跨度逾四十載,背後的藝術脈絡勃發蔓生又井然有序,諸如對肖像畫、自畫像、漫畫不落窠臼的解構,傳統媒材與當代筆法的大膽結合,幽默、奇譎、冷靜、戲劇性兼而有之。那些空虛的光頭男子形象、成群結隊的怪胎造型、以水墨為拍立得的友人存照,皆具滿溢的張力,如同一個充滿哈哈鏡的迷宮,轉換着不同角度,照見“人”這個千古謎團。
“自我”與“他者”,是方力鈞作品的重要母題。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有“他人即地獄”的名言,方力鈞反卻認為“有朋友參與的人生如同人間仙境”,毫不諱言“人就是我的一切”。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時而透過眾數的我為面具,以隱沒真我;時而強化人物的特徵而使之可辨,以獨一無二的他者為鏡。換言之,無論是變異的自畫像還是如實的肖像畫,抑或畫作中刻意為之的 “在場的缺席”,藝術家對自我形象的可見與不可見、對人物身份的隱與顯的取捨,都是一次又一次有關自我、他者與社會關係的思量。
“塵光”,取“和光同塵”之意。這個以“人”為核心的展覽,在澳門這座人情緊密、人口密度世界第一的城巿舉辦,別具意義。從展品中,我們不但能一睹時而孤零乖戾、從眾偽裝的“自我”,得見有血有肉有缺點有靈魂的“他者”,還更進一步地透過藝術家近年乃至疫情期間的作品,與“眾生”對視。在千人一面的街頭風景已成日常、遵守社交距離漸成習慣的今天,口罩下久違的、真誠活脫的眾生相,讓人格外珍惜。
建構鮮明的視覺語言而不被作繭自縛,乃藝術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當代藝術創作往往“動機”先行,範式、套路有時本末倒置地被視作成功的捷徑。方力鈞始終如一的“套路”,不在形式,而在以人為本,每件作品的核心不外乎“人如何表現人”。他的作品大多是虛的場景,僅以水和天空打造空間感。努力去除具象場景和故事性的結果,逼使觀者更專注畫中人的生存景況——讓時代的幻滅感、惶惑不安的集體情緒,在人的狀態中自然顯現,亦是方力鈞獨步藝壇的能耐之一。
方力鈞說過:“畫畫是畫人心。”觀眾觀展前,不妨撕掉“潑皮文化”、“玩世現實主義”等標籤,暫且不要籠統地視之為“符號化的人”往“具體的人”的回歸,而是徜徉於展覽現場,充分感受方力鈞作品中變化萬千的人的氣息、乃至無以名狀的“不適”。
以方氏近年的水墨人像為例,相對於筋骨皮肉、比例構圖,藝術家更重視塑像本身的精氣神。即使對象為前輩、友人、名人,無一不是誇張變異,盡現撓頭、擠眉、翻白眼等凡夫諸相。從自嘲的偶像、個人的玩世以至對他者的幽默,這些別樣的水墨人像,較以往多了幾分柔軟、輕盈,卻依然帶有方氏標誌性的、夢魘般的“不適感”,讓人想起每當置身人群,總有揮之不去的好奇、警覺、格格不入、克己的慣性乃至逾矩的慾望。那種撲面而來的生之騷動,從藝術家習畫之初,延續近半世紀至今,殊為難得。
“塵光”展覽的順利舉辦,端賴廣東美術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當代藝術檔案庫等多方支持。作為澳門規模最大的文物藝術類博物館,以及文化局轄下推廣文化藝術的重要平台,藝博館秉持從人文關懷出發的信念,以引領審美為使命,透過多元的展覽鼓勵美的省思,並將持續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大家的展覽,以呈現中國當代藝術深邃的脈絡和複雜性。
所謂“自我”與“他者”的牽絆,無非知己知彼,以立足社會、游刃東西。人的課題,是藝術家的永恆課題,畢竟藝術中最打動人的東西,正是從生命中來,也必須回到生命中去。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
袁紹珊
塵光——方力鈞個展
展覽日期:三月四日至六月十一日
開放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
(下午六時三十分後停止入場)
逢周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展覽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一樓及二樓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