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患求醫的難題
國際抗癌聯盟自二○○○年起,將二月四日定為“世界癌症日”,呼籲聚集全球各界力量正視癌症研究、預防、服務及公眾意識。今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題是“整合衛生資源,醫療人人共享”,表揚在讓更多人獲得預防和控制癌症的醫療護理方面取得的進展。不過,有的地方把它譯為“縮小癌症照護不平等”,從而將重點放在集結各界力量,並採取行動縮短癌症照護差距,希望全球攜手共創一個沒有癌症的未來。
防癌抗癌是一場持久戰,世人必須同心合力,堅持奉行健康生活模式。避免吸煙和飲酒、多做體能活動、保持均衡飲食、維持健康的體重和腰圍,減低“中招”風險。在一個公開場合談及小城的防癌治癌工作和成效,有人說,目前治療手段相當足夠,倘若遇上較罕見的癌症,需要到其他醫療機構處理時,亦有機制送患者到外地診治。我對此亦有同感,事關我在這二十多年來,在覆診時曾一再發現問題,需要送到其他醫院,乃至外地醫院做檢查。
癌症不是絕症,有一百多個種類。其中有不少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既看不見,也摸不到,患者身體也幾乎沒有任何反應,待至症狀明顯時,往往已是中、晚期,治療難度大,效果又沒有保障。因此,如果沒有及時篩檢,患者難免會錯失康復良機。然而,在小城公立醫院,面對醫院專科門診,從未去過求診的病人通常得個睇字,只能去衛生中心碰運氣,冀能轉介去山頂就醫。不過,去到山頂門診,又要耐心等候排期。如需接受相關的檢查,又要再等下去。
由於不是每一種癌症都能靠篩查發現,那麼,確診需時更長,後果難料。這類涉及醫院制度的問題,可有甚麼良策?
方 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