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的情懷 淳樸的心靈
讀過沈從文的《邊城》、《丈夫》、《柏子》、《湘行散記》,我總是感慨於作者筆下湘西世界的民眾是那樣淳樸、善良、敦厚,每個人的心就像一地純白綿厚的雪。
曹文軒評沈從文時指出:“當一個嬰兒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這個世界時,他必定要省略掉複雜、醜陋、仇恨、惡毒、心術、計謀、傾軋、爾虞我詐……而在目光裡剩下的,只是一個藍晶晶的世界,這個世界十分的清明,充滿溫馨。”沈從文的“嬰兒狀態”,你可理解為一種“痴”、一種“拙”,這種思維角度源於他童年、青少年的鄉村經歷。而《從文自傳》,則是他二十歲前的鄉村生活寫照。
在他的鄉村裡,“農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人人潔身信神,守法愛官。”“一切事保持一種淳樸習慣,遵從古禮。”“城鄉全不缺少勇敢忠誠適於理想的兵士,與溫柔耐勞適於家庭的婦人。”“本地軍人互相砍殺雖不出奇,但行刺暗算卻不作興。這類善於毆鬥的人物,有軍營中人,有哥老會中老幺,有好打不平的閒漢,在當地另成一幫,豁達大度,謙卑接物,爲友報仇,愛義好施,且多非常孝順。” 就連囚徒也淳得驚人。他們抓鬮定生死。“生死取決於一擲,應死的自己向左走去,該活的自己向右走去。一個人在一分賭博上既佔去便宜四分之三,因此應死的誰也不說話,就低下頭走去。”
中國曾經的鄉村,肯定不乏這樣的人和相似的事,不乏崇拜古老人倫、自覺踐行人文關懷的普通人。在澳門,情況也雷同。澳門本身就是一條南中國偏僻的小漁村,其特殊的鄉土文化獨樹一幟,與現代氣息並行不悖,甚至跟奢靡、功利、自利的城市文化和平共處。歸根結底,澳門的一切現代物像都建構於它的小漁村基礎上,這小漁村數百年來其實沒有在組成結構上真正瓦解過——漁業、造船業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不代表漁民、船工的精神世界支離破碎,他們血脈裡依然流淌着對昔日海島生活的憧憬;農民徹底轉行了、農田完全消失了,但這些人的後代儘管職業不同,但人心不乏古氣;而新移民努力融入社群。幾個世紀以來,澳門被不同的勢力影響和管治過,但最底層的社會秩序其實還在頑強地生存,對比中國大陸的社會結構百年來天翻地覆,澳門真是朵奇葩!這種奇葩就衍生出澳門人對良俗公序的執着,更有一顆淳樸、善良、純淨的心。
我想,沈從文能用眼睛過濾出人類的美好一面,是植根於他對美好人倫秩序的嚮往,正如夏志清所云,他“對古舊中國之信仰,態度之虔誠,在他同期作家中,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他“能在這種落後的甚至怪誕的生活方式下,找出賦予我們生命力量的人類淳樸純真的感情來”。
我不奢望澳門完全恢復過去的純真情懷,但保留精華、去除糟粕,讓社會風氣傳承更多的純潔和溫暖,每個居民都責無旁貸。面對時代和潮流的衝擊,明知世道在動態演變,每個人心中更應該擁有一把心靈的秤砣。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