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讚江市長的短評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改革開放方興未艾,社會充滿活力,但信息蜂擁和觀念變革,也容易使一部分人浮躁和盲動,這一點在大學校園裡尤為明顯。當時我剛畢業留校講授新聞評論課,稍後又兼當班主任。出於教學需要也為自我提升,常向京滬幾家報紙投寄短評,每篇四五百字,大多取材於新聞報道。一天,報上有則江澤民市長到同濟大學作形勢報告的新聞,引發我莫大的興趣。他作為上海市行政主管,主動介入思想政治工作,表明有擔當;到知名高校作報告,面對不易說服和滿足的師生,說明有自信;從報道內容看,他的形勢報告能夠為師生所接受,證明有水平。
依據報道提供的事實,可以看出這個報告的成功之處在於:結合親身體會講形勢。於是,我便以此為題撰寫短評,刊於北京《光明日報》一九八六年一月十八日頭版“大家談”專欄。
短評的第一段是:“報載,上海市市長江澤民最近在同濟大學向全校師生作了一次形勢報告。記者記述道:‘講到市場供應時,他還風趣地說到他自己拎着菜籃子上市場買菜的情景。對青菜、黃鱔、魚肉類的價格行情,他能一口氣背出來。’因此,‘師生們聽了感到非常親切’。”
也許受專欄字數所限,編輯將第二和第三段合併如下:“這是很自然的。領導同志能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來談價格體系的改革和物價問題,無疑要比那種泛泛而論生動、有味得多。這給了我們一點啟迪:各級領導幹部在向群眾直接闡述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宣講國際、國內形勢的時候,都應該注意力求把這類報告作得生動一些。過去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領導人的報告,在革命隊伍中可說是有口皆碑;建國以後,許多領導同志所作的形勢報告,也使有幸聆聽的人們難以忘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報告不照本宣科,不平鋪直敘,不帶八股腔,而是寓莊於諧,妙語連珠,所以很容易為聽眾所接受。”
其時,距江澤民調到上海擔任市長不過半年。據二○一一年出版的《江澤民在上海(一九八五年——一九八九年)》一書記載,當年他到任伊始,即去菜場了解價格情況,傾聽市民心聲,後來高度重視並着手大抓“菜籃子”工程,終於解決了上海副食品供應緊張的老大難問題。但該書不曾提及江市長還將菜場調查的所見所感,用於向高校師生作形勢報告並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部美國人庫恩撰寫的《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這方面也付之闕如。然而,能夠結合親身體會講形勢,在那時全國的省、市長中是絕無僅有的,因而也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