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取消的音樂會
由於“節目調動關係”,原定的戶外音樂會取消。從大家一片惋惜聲之中,樂迷們的失望心情可想而知。
我一直認為澳門人對音樂的喜愛被嚴重低估,這一點,從多場世遺景點音樂會的門票登記情況便可見一斑。調好鬧鐘守株待“票”並在兩分鐘內登記提交,惟遜於手速和網速,系統未及一分鐘,便已顯示“額滿”,無言以對之餘也無可奈何。好在大三巴的戶外音樂會不必登記,於是每周六晚餐後,我與家人便帶着無比愜意,閒坐在牌坊前品味享受音樂賦予的“精神食糧”。金風徐徐,樂韻漫漫,隨着整點的到來,人群越集越密,人數越來越多,夜幕之下,牌坊前地,黑壓壓的人頭圍着眼前那簇最明亮的光芒,或端坐、或佇足、或踮腳,眼神齊刷刷看往同一個耀眼的方向,全神貫注。
演奏家們的超卓技藝,凝聚成一股撫慰人心的奇妙力量,帶着眾人神遊音樂殿堂,衝破層層關卡,突破重重屏障,飛向自由美好的遠方。偶爾,聽到旁邊的父母向子女闡述作曲家的背景和當前樂章,從小朋友專注的眼神和認真的回應中,我分明看到美好和幸福,並為此深深感動。
衝着這份感動,我便不可能認同“澳門是文化荒漠”的嘲諷,好像這裡除了紙醉金迷的豔俗外一無是處、一無所有。但其實除了音樂會,澳門還有別具一格的歌話劇表演、書畫攝影雕塑展、體育競技等藝文體育設施與活動。雖然規模和類型未必能媲美周邊地區,但眾所周知,小城空間有限,土地資源極度珍貴,既然沒有多啦A夢的百寶袋,也無法施展魔法世界的縮小咒,各行各業要在高密度的環境裡和諧共處,註定只能透過高超的空間摺疊術滿足各項建築規劃要求。因此,才有在商廈裏提交政府申請、在商場裡開(法)庭、在商行裡求學讀書、在商舖裡看醫生、在商店裡建遊樂園,甚至在商號裡居住。種種與商業間的緊密聯繫,折射出澳門寸土尺金的土地現實,卻也意外打造出雅俗並賞、公私共融、五味俱全、八珍薈萃的規劃奇觀。
這些奇觀,立足於中西交匯華洋同馨的歷史背景土壤,倚傍龍頭產業所創造的物質條件,隨着宗教信仰、社會傳統、價值觀念的傳承和發展,形塑澳門獨特的風土民情和文化品味。要探尋這些美麗和魅力,除了親自用腳丈量、用手撫觸、用舌品嘗、用耳傾聽、用心感受以外,別無他法——可能隱在某個高聳的眺望台、廟宇的裊裊香火、教堂的空靈歌聲、老牌食店的fusion菜式,也可能藏於內港騎樓中、亞婆井榕樹下、牌坊階梯間以及每個不曾留意的轉角處。元宇宙願景下的虛擬世界也許可以拷貝節奏旋律、仿真視覺效果、打造臨場實境,卻無法將當下的震撼體驗、真實體會和情感共鳴數碼化。
文化魅力,還是要切身感受才知何謂touching,音樂會也是一樣。
蘇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