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子與抗戰詩刊《淹留》(上)
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位抗戰時期旅居澳門的愛國詩人的故事。廖平子(一八八〇——一九四三)原名任堅,號蘋庵,廣東順德縣人。
少年追隨孫中山,為清末民初的著名記者。一九〇四年赴香港任《中國日報》副刊主筆,並加入興中會,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後赴日本留學,在東京創辦《大江月報》,宣傳革命思想。辛亥革命辭官歸鄉,回粵致力社會福利事業,在廣州主持花埭孤兒院、在上海創辦精武體育會。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仍以同盟會員自居,足見其對革命歷史的感情與自豪。
“七七事變”後日寇全面侵華。一九三八年十月廣州失守,鄰近順德、中山相繼淪陷。廖平子毀家紓難,賤賣祖產來澳購買軍械,回鄉組織抗日敢死隊,後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面對敵偽追捕,廖平子攜家眷避居澳門。居住於筷子基木屋區,靠在板樟堂漢文學校教授國文為生。雖然生活拮据,仍堅拒國民黨當局的救濟金。
居澳期間,廖平子以手抄自繪的方式,創辦了《淹留》詩畫雜誌。刊名取自屈原的《離騷》:“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發刊詞表明《淹留》的宗旨:“吾將以筆墨為原料,以詩歌為工具,身上百千萬億毛孔,一一放出無限光芒,以與敵作殊死戰。內則加筆伐於魑魅魍魎,表同情於志士仁人。於是國魂指日以復,國難指日以甦,個人人格亦永不會損失,以存天地正氣。”作者誓言以詩刊為武器,以喚醒國人的鬥志,與日寇作殊死抗爭。二〇〇六年《淹留》經陳業東先生點校,由澳門基金會重新出版。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梁健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