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12月06日
第C04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從視覺藝術教育發掘幸福感

移民媽媽 多藍西蘭格

帶領學生參觀路環船廠

⬅⬇➡讓學生繪畫自己坐了多年的課室椅子

從視覺藝術教育發掘幸福感

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可看得清楚。

——小王子

藝術課一直被視為“閒科”,因大家都只用“肉眼”去看,長久習慣只看重具體的成績結果和考級數獲取證書,試問:藝術課真的只是“閒科”嗎?

藝術是一種“體驗的過程”,其中包含着大量美感的體驗和想像力的激發,這些美感的體驗和想像力的激發,其影響與效用其實是非常巨大!是需從小長期培養的養分,經年累積後才能成為滋養生命的沃土。從中發掘的其一是幸福感!幸福感滋養着人生,需要特別用“心”去看,才可感受到幸福感的存在!

當今經常有父母或祖輩在晚飯時催促正在打機的子女或孫兒進餐,甚至引起爭吵……這正是因為雙方缺少代入對方的感受、易地而處去體會話語背後的愛意,以至於長輩這種關愛常不被領情、晚輩的投入也沒受到理解,真的壞了大家的情感。此時此刻幸福感何在?幸福感需要先有同理心,先要能覺察、體會自己,進一步才有能力看到、聽到、感受到外界和別人的感受。而能代入對方的感受,易地而處去體會話語背後的情感,即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

視覺藝術教育滋養“同理心”的培養

視覺藝術教育提供了“同理心”的培育機會,課程中需要涵括感覺、洞察力(perception)和想像力的教學目標。人體的眼、耳、鼻、口舌、皮膚感官的發展形成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種感官的感知。來自感覺、感知的體驗和想像力能令人容易體會換位思考、易地而處而生的同理心,帶來關愛、體諒、感恩,正面能量,使得自己和他人相處溝通更容易了,易獲家人朋友的愛戴,感覺到幸福。在社會中,因為能同理他人,生起良知、尊重、守法、分辨善惡行為、建立道德觀,個人感到平安,生起恬靜的感受。同理心在小學階段為早期建立道德價值觀奠定基礎,以便在中學時繼續有更好的建立與發展。

我曾經有一男學生,小五時平日易激動,和同學傾談時常因別人的一兩個用詞而大為光火。小六時少見了他生氣,好奇問他其中轉變的緣由?他對我說:“視覺藝術課幫助我容易感受別人話語的意思,令我和別人溝通暢順了。”

視覺藝術課堂內“感覺”的開展

“感覺”——尤其在初小的藝術課程設計內提供許多感官上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的探索體驗。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兒童每一次的感覺輸入都馬上激活了他們大腦的細胞,經驗產生連結而被儲存了。在視覺藝術教育中擴大五感的經驗,令學生先摸到、看到、聽到……例如:觀察大自然,擦印或畫葉子、貝殼、石頭、黏土,聽水聲、紙張聲……以上種種的經驗大量儲存易於代入或促發換位思考,然後才可以感受到個人個別的特殊連結。

在小學,繪畫課程設計重點在感覺、感受,在於用心去觀察其形狀、色彩,而非僅僅注重在“形”的真實描繪。筆者期待在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是有美感、有內涵的全人,而不是一個畫家或工匠。小學的視覺藝術教育如果只有“形”的教學,它像一個大框架,捆綁了你的注意力、情感,只能畫出一個合乎比例的理性圖畫,冰冷僵硬的圖像,好像人人都只有一式一樣的畫法。學生學到一個標準(或單一)的畫法,但難以被畫中的線條、色彩而感動,人的視野被形成只能接受似真實的畫法,容不下其他不同的畫法,容易形成有局限和固有模式的思維方式,視野和包容度也易變得狹隘,難接受和自己不同的新人、新事物和新思維,自然和旁人的相處也就少了包容,觀察和感受了。

(課程分享1)讓小六學生繪畫自己坐了多年的課室椅子

素描2B碳筆畫,課程進行之初,先請同學將平日自己坐的椅子任意放置,可以倒轉、背後,試轉換另一新角度觀察自己的椅子。教學上,我只示範畫一個立體正方形而已,在示範後即擦掉以免同學求方便照我的方式描畫,課堂重點在於讓同學多用心仔細觀察、感受、思考如何去畫自己坐了多年的椅子。

畫完後大家貼出作品齊齊看時,同學們都能運用繪畫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透過細心觀察、感受,都畫出椅上的釘、椅腳的套,還有破損的部分,能感受到他們的粗幼、自然直、輕重筆觸的線條內,隱含內在自己對椅子的情感,展現出有生命力的線條,畫作傳遞出學生自己和椅子的故事。有同學將椅腳比例部分畫短了,正是這樣的表達令人感受到她重視椅子和自己身體接觸最多的坐的這部分。每張不同畫法的椅子畫正好表達出每個同學真實的自己,所呈現的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成就自己。正如每個人的簽名,各有不同,都給予接納和尊重。

最後,我要求學生為自己的畫作命名。從他們為作品定的名字裡覺察到學生們自己也代入椅子的角度去思考,從而寫出感動的句子:

“椅子辛苦你了! 陪着我畢業的椅子。”

“小學陪着我的椅子。”

這樣從生活上發掘有內涵的感覺體驗的課程設計,令學生由感官上看到、感受到、進而感知、感恩,產生正能量,幸福感油然而生……這不禁讓人反思:視覺藝術教育的重點,究其是要教兒童如何畫得似我們大人眼中的具象畫?或是教他們如何看、如何感受畫作內的美和內涵?

“美學”帶領觀者運用知識和感覺

去尋找美感和美的意義

(課程分享2)用“光”繪畫(攝影,小五同學)

學生透過學習攝影的前、中、遠景基本構圖和空間的遠近層次,打開了他們的視野,令他們看到和感受到空間的美,攝影中的光影、角度讓學生感受到照片內的氣氛、美感和表達方法。在同學掌握了攝影的基礎知識後,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照片中的人物——新移民母親的心情,從她手的姿態和臉部表情,依在她身旁的孩子……感受、思考相片中傳達出甚麼意義?如何去看?如何解讀?一連串的思考……培養學生對事物審美的態度和習慣,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代入他人的感受,轉移對生活中原有的看待態度和角度,逐漸對家人、老師、同學多了同理的感受和理解,同樣也提升對周圍環境的關注和洞察力,繼而對自己家中的擺設和小城的世遺景物多加欣賞和愛護。

美的意義

美學的學習除了觀賞藝術家的作品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美在哪兒?

(課程分享3)帶領小五學生參觀路環船廠

帶領聖瑪大肋納學校高小學生參觀路環船廠,在鳥兒鳴唱聲中,學生們耳裡聽着有四十年造船經驗的談錦全師傅娓娓道出當年造船的生活故事。雖然眼前看到的是破舊發霉的木頭、手觸摸着生了鏽的工具,深深吸一口氣,鼻腔感受到海水鹹味游移,實地走在古舊的房舍小道上,所見所聞正是居民的回憶和故事。美存於內在,在人和船廠的美好故事裡,跟着人和人的故事一起走,這正是美的意義!美在於內涵,不在肉眼可見的外表,美需用“心”才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美需要從少培育、慢慢發展建立對事物審美的態度和習慣,而這種種覺醒轉化而成的美感經驗,一生受用!

“只要你看到、觸摸到、嗅到、品味到,生命美好的就存在。”

——台灣美學家蔣勳

美育從幼年開始 發展深遠廣闊

“審美的能力不會隨年齡而自然增長,早期讓兒童學習藝術教育,日後才有機會進入較高的審美階段。

——伯森斯Michael Parsons 美學教育家

視覺藝術教育課堂中,觀察、思考的引導和教學需要趁早進行,激發人的內在感受、聯想、比較、反思……隨着成長逐步建立自己更廣闊的視野。開闊學生欣賞與創作的視野,和傳授美術知識與技術一樣或者更為重要⁈否則,視覺藝術的教學僅只成了一種形式化教授,學生流為工匠而已,豈不平白丢失、浪費了栽種同理心和發掘幸福感的好時機!

“種樹,是增進大地的美,照顧樹木是一份邀約,為大地的美而工作。”

——約翰 · 戴維

在《世界第一位樹醫生》中,約翰 · 戴維(John Davey)寫道:“真正的景觀之美,不是看到的,而是體會到的。不為追求流行而工作的人,才能產生有價值的流行。”同樣的,視覺藝術教育能增進人心的美;教導年輕學子正是一份邀約,為人心、人生的美而工作。更因着這一份對美的追求,讓工作時充滿正能量、滿溢幸福感。

黃肖萍

2022-12-06 黃肖萍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31480.html 1 從視覺藝術教育發掘幸福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