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不容情 何以為正
——談《正義迴廊》的正義觀
《正義迴廊》是一齣懸疑犯罪電影,故事改編自二〇一三年發生於香港轟動一時的“大角咀支解父母案”。案件讓人心寒之處除了犯人殺害摯親及處理屍體的手法外,還有他犯案後竟可若無其事拍影片假扮尋親。電影用這宗案件作為藍本,描寫犯人張顯宗和唐文奇從被捕、審訊到判刑的過程,試圖還原案件的真相以及剖釋犯人的動機。
故事結構與美國經典電影《十二怒漢》相似,先從一件謀殺案切入,然後從陪審團的角度出發,帶觀眾逐步去理解案件的來龍去脈,最後以陪審團的判決作為結束。然而,《正義迴廊》的野心更大,視野更廣,故事裡不停轉換視角,一時要經歷犯人的悲劇遭遇,一時親臨現場看兇手如何殺人碎屍,一時變成犯人親屬施予同情,忽然又變回陪審團抽離思考,還有律師、警員、記者、證人和居民。導演運用多種拍攝手法和象徵性的畫面,讓觀眾去體會每個角色的掙扎,人物性格鮮明,立體飽滿,故事充滿張力。
全劇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是在整個審訊過程中各人對犯人看法的搖擺。第一被告張顯宗是個極度自卑又自我中心的人,他崇拜希特勒,渴望成為一個充滿魅力、瘋狂又有影響力的人,他假扮尋親博取焦點,向記者透露消息成為話題人物,甚至視法庭為自己的表演舞台,哥哥發現一點都不了解他,表姐的宗教信念被動搖。第二被告唐文奇試過自殺,獲救後智力出現問題,從此成為大家眼中“低低哋”的弱者,然而他卻能完成一連串複雜又厭惡的屍體處理程序,要不是張顯宗自首,案件也未必會被揭發。開始分不清他是真癡還是假傻,細思極恐下懷疑他是刻意利用弱者的優勢反過來操控別人,然而在無罪推定的前提下,對他的同情又會如何影響判決?正義又該如何彰顯?
故事的另一重心是陪審團的思辨過程。他們當中有不同年齡和階層的人,有平凡的家庭主婦和老師,有成功的專業人士和退休長者,還有對法律制度有獨特見解的年輕人。有人認真了解案情,亦有人敷衍了事,他們只許根據法庭上認可的證據來判案,然而,搜證的方法、盤問的方式、傳媒的報道等任何一環出現偏頗的話也會帶來誤判,表面上這是向陪審團制度的質疑,但其實也是對每個觀眾靈魂的拷問:當責任來到面前,我們是否願意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去耐心處理問題,盡自己的本份。
《正義迴廊》的劇本十分扎實,電影完全打破傳統法庭戲那種浮誇的律師爭鬥,以超現實的手法帶來真實的體驗,導演試圖讓觀眾站在不同角度去感受和思考問題。正義不是只存在於法庭,它是深入到我們生活中每個角落,需要大家一起來守護。正如其中一個陪審團成員想表達的意思,我們或許做不到最正確的決定,但我們做的決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黃若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