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祭鱷 叔熬埋蛇
屬於“麻”字韻部的字,約略估計有一百二十字,其中包括巴、爬、茶、沙等字,還有蛇、車、耶、邪、靴等。
今天說的兩位歷史人物而與蟲魚有關的是鱷與蛇。乃有“退之驅鱷”與“叔敖埋蛇”。
“退”,是進退的退,是個動詞;“驅”,也是動詞,不過在這裏,“退”就不是動詞而是名詞,而且是專有名詞“退之”,他就是韓愈,字退之。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推崇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說他“驅鱷”,毋寧說他“祭鱷”,因為他寫過一篇《祭鱷魚文》:“維年月日(一本作元和十四年四月四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所謂“告之”,實即“驅逐令”。不過還算客氣,是先禮後兵。文章以祭鱷為名,借題發揮。以嚴厲的措辭,凛然正氣,宣洩自己忠君愛國,去惡除奸的志向。原來元和十四年,韓愈因《論佛骨表》(即《諫迎佛骨表》),觸犯憲宗,而被貶為潮州刺史。在這次諫而成罪,韓愈幾乎被殺。忠言逆耳,此所謂“好人當賊辦”是也。像鱷魚這樣的惡蟲,本是冥頑不靈的,韓愈尚能以一文勸服,不過秀才遇着兵,就吟詩都沒用。比兵高出千萬倍的皇帝,不用“文”,不吟詩,改而以“表”。結果是“臣上表,王藐藐”。
另一位人物是孫叔敖,春秋楚人,蒍賈之子,幼時見兩頭蛇,自以為不久於人世。相傳見過兩頭蛇者必死,他又恐他人看見,乃將兩頭蛇殺死,並妥為埋掩。回家對母哭說:“我恐怕不能侍奉您了,因為見過兩頭蛇。”母親對他說:“你積了陰德,一定有好報,是不會死的。”
見兩頭蛇者死,也許是事實,但不一定,要看在甚麼場合,甚麼社會,所謂“兩頭蛇”,實即“雙面人”。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