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前草與飲食智慧
《詩經 · 芣苡》中寫道:采采芣苡,薄言采之;一連六組句子,說的是古人採摘野菜的情景。詩句中的“芣苡”,經古漢語學者考證,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車前草”。這歷史,久遠得要成化石了。
《詩經》時代的車前草,是作為日常食用野菜的,那時已經有種植業了,所以它的種籽還會被收集下來留待來年播種。時至今日,這一舉動仍然繼續着,但車前草現在只是保留了草藥用途了。不知道再過兩千年,是否只能在種籽庫找到“芣苡”的種籽?
南番順地區多把車前草稱作錢貫草,大概跟其形狀相關。在鄉下採到草藥,一般都是先洗淨晾乾了再用,唯獨車前草是鮮用的。當然,也可以曬乾了備用,但因為車前草藥效對應的疾病多發於夏秋季,所以鮮用反而是更迅速見效。在澳門已為數不多的灣仔花婆菜檔中,車前草仍是常見之物;買回家後,可把嫩葉摘下來滾湯鮮食,把老葉與莖及籽穗曬乾保存,有需要時煲水飲用。
車前草見效最快的是消炎、利尿、止瀉,都與人體的泌尿系統相對應,所以若早上起床第一次小便有點渾濁的話,不妨向花婆買束車前草煲水飲。按中醫藥膳中“以形補形”原理,車前草就跟“豬小肚”(豬膀胱)和“豬橫脷”(豬胰臟)成為煲湯的最佳拍檔。大約五棵新鮮車前草、一條豬小肚或豬橫脷、一個蜜棗、兩片薑,煲一小時就可以飲用。
記憶中,夏天是不必煲老火湯的,多數飲這些清熱降火的湯水,也就沒有爛嘴角、口臭、尿赤、便秘之類的煩惱。在我家孩子小時候,也會時常飲到這款湯水;孩子長大了,對這些傳統草藥湯水不屑一顧,我也就疏於調理了。
傳統食物若未能在家庭餐桌上得到延續,很大概率就會在下一輩的菜單上消失,於是飲食習慣就產生了割裂,飲食文化得不到傳承,飲食智慧就逐漸從民族文化中消失。
花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