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11月13日
第C07版:澳門街
澳門虛擬圖書館

尋找姚鈞石

左二起:姚伯泉、李際唐、鄧芬及陶劍秋。(上世紀五十年代)

年輕時候的姚伯泉(鈞石)

姚伯泉著《遊台灣日記》

士多紐拜斯大馬路3號姚伯泉故居 (上世紀六十年代)

戰前廣州著名中醫師姚掄三擁有石川堂藥局

一九四一年姚伯泉捐款成立 醫史著述出版基金

尋找姚鈞石

——記蒲坂藏書主人

著翔實遊台灣日記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軍全面侵華,廣州在去月起遭到狂轟猛炸,市民進行大疏散,在港澳有親戚的,都來港澳避居,很多學校,也遷來澳門。姚鈞石、錦石和鏐石兄弟三人這時從廣州移居澳門,確實日期未可考,估計在一九三七年,廣州遭受日軍猛烈轟炸之前。

姚伯泉,號鈞石,廣東南海人,一八八八年出生,一九七三年離世。姚家是著名的醫學世家,據稱世居廣州已十二代。父親姚掄三是廣州著名中醫師,抗戰前,擁有廣州漢民路(現今北京路)的石川堂藥房,有兒子鈞石、錦石和鏐石,三人在澳居住期間,多以姚伯泉(鈞石)、姚篤周(錦石)及姚文鏐(鏐石)名字為人所熟知。姚錦石為醫師,曾在石川堂藥房工作,也是廣州北區中醫藥研究委員會委員,一九三六年在清水濠開設診所行醫。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年,任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值理。

姚文鏐醫科畢業後,在廣州行醫並任職軍政機關學校。一九四○年,中華醫學會總會在澳成立分會時,他被推選為會長並任鏡湖醫院西醫顧問。至於姚鈞石由於善經營,在廣州打理藥房外,還擁有不少房產及生意,二十歲左右已出任廣州市商會助辦,曾任代表出席全國商聯會。一九一八年四月,他隨前清翰林江孔殷率領的廣東觀光團訪問台灣,並為此行撰寫了共五十四頁的《遊台灣日記》,詳盡記錄在台灣的見聞,又附參觀單位簡介,因姚氏以經商為本業,故記載均以工商業為重點,時至今天,日記對後人研究日治時期台灣的政經建設,有頗大的參考價值。

日記除了記錄不少台灣風土民情外,對日人鴉片製造及政策作出以下的描述:

“阿片製造場設於該局之右,其造法與中國昔時所煮無異。惟中國昔時用火煮,該場則用蒸汽之別。原料亦係產自秘魯,到丁蘭,轉印度之架拉吉打而來。現在年消約二十五萬罐,每罐十両,每両沽三元,每年消值約七百萬元。吸阿片者,需領有牌照方准吸食,計台灣二十年前吸阿片者約十六萬人,現在只六萬人而已,預算十年後,吸阿片者可消滅淨盡。”

找董浩雲捐助培正

兩筆來自二○○九年中的口述資料,提供了姚氏及家人在澳的生活點滴:

前培正校長鄺秉仁曾對我說:“姚皚姑是姚伯泉女兒,是培正中學學生,姚伯泉是培正中學顧問,他和董浩雲都是培正中學的家長,記得曾找董浩雲捐助培正,金額不是很多,但也作出幫忙,姚伯泉有四位太太,有稱鑽石奶,有稱珍珠奶,住近二龍喉。”查姚氏居住士多紐拜斯大馬路三號,一九五八年時,該幢洋房已轉為梁心堯醫務所。

據當年就讀及曾任教培正中學的張瑞燕即《母親往事並不如煙》文章的主人翁的憶述,她和姚皚姑是一九四四年培正昭社的同學,學生時期,她曾探訪過位於竹園圍斜巷即現今東慶新村的姚家。皚姑是姚伯泉與元配畢氏(澳門富商畢侶儉之姊)的女兒,珍珠奶沒有子女,鑽石奶有雪姑、雲姑、霞姑和雯姑四個女兒。雪姑和霞姑是她在培正任教時的學生,都是《新兒童》半月刊的通訊員,積極參加聯誼會的活動、寫作和投稿。

翻查昔日報紙報道,找到不少有關姚鈞石在澳門活動的資料。首宗有關姚伯泉的報道是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五日廣州被敵機轟炸,死傷萬人以上,前本澳巨紳畢侶儉、商會主席徐偉卿、社會殷富畢漪迢、姚伯泉等首次發起捐款二萬三千餘元。

抗戰期間捐助四方

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期間,姚氏先後出任闔澳華僑濟難會、澳門華人籌賑葡國風災會、澳僑賑饑會、孔教會等各種公益慈善組織的顧問或委員,向不同的慈善機構捐款如資助鏡湖醫院增建留醫所、義莊及殮房;捐款開設同善堂藥局、難民餐、施粥及施棺等;為平民義學建校舍;捐助天主教救濟會及育嬰堂;捐書籍、捐鞋予失學兒童等等。同時捐助廣州的孤兒院、廣州軍人子弟學校、廣東省防洪救災、廣東省國防公債會等。反映當社會出現重大災難,尤其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期,澳門華人救助難民的種種善舉。

另一則有關姚伯泉的報道是一九四六年七月一日,鴉片專賣局華人高級職員姚伯泉幾被截刧。可知當時姚氏在鴉片專賣局工作,相信這是他曾訪台灣,了解鴉片經營和製造有關。查上世紀三十年代,澳葡政府在司打口設立煙膏配製場及鴉片專賣局,允許公開製造鴉片煙膏和特許吸食鴉片。直至一九四六年五月廿八日,澳葡政府頒佈第933號法令,正式宣佈澳門徹底根除鴉片為止。

經商行醫藏書濟世

身為藏書家的姚鈞石,亦為醫師,綜合以下資料可見:

醫史學家王吉民(一八八九~一九七二)曾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中華醫史學會五周年紀念特刊》撰寫《姚鈞石先生事略》一文,此文惜未得見,否則對了解姚氏生平大有幫助。《中華醫學會醫史學會60年大事記》則記載一九四一年三月“蒙澳門姚鈞石醫師慨捐國幣一萬元,供出版中華醫史書籍之用”,此書就是《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由推動中醫教育,把傳染病的危害提高到關係國家安危存亡,強調預防醫學史研究重要性的范行准(一九○六~一九九八)所著,這是醫學史研究的經典之作。范氏為藏書家,同時是上海國醫學院畢業的中醫師,為編《中國醫學史》而訪求醫書,至一九四一年,經已搜獲宋、元、明三代的珍稀刻本中醫藥古籍逾二萬卷,後續有增加,他成為早期西醫入華史研究集大成者,被稱譽為中醫藏書第一家。

一九四七年姚氏與伍連德(一八七九~一九六○)等人一起當選中華醫史學會名譽會員,按照該會章程,只有對醫史學有特殊貢獻者,才能擔任名譽會員,如伍連德原本是醫史學會的發起者和最早的會員,對中國醫學史有特殊貢獻,第一個防疫口罩就是由他發明,被認為是現代抗疫使用的N95口罩的雛形。而姚氏經商之外,又兼行醫,亦為藏書家,保存古籍及印製醫史書籍留世,貢獻極大,相信這就是姚氏被選為名譽會員的原因。

由於缺乏進一步的資料,估計姚鈞石大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移居香港,七十年代初在港離世,約二十年前遷葬澳門聖味基墳場。(下)

後記

上月廿三日本文上篇刊出後,凌谷回覆:二○○九年,居美的姚天民先生透過廣州影友託我打聽姚鈞石在澳門的事跡,我就向當時的博物館同事 Pauline求助,開始毫無頭緒,有也只是一些零散的資料。十三年後, Pauline居然還真研究出來了!當我興奮地轉告飛哥時,卻得知,原來姚天民先生已於今年初病逝……人生無常,當歷史浮出水面時,最渴望的讀者卻也已成為歷史。這天下午,友人Roy卻帶來一個訊息,他發了這篇文章給在香港生活的姚鈞石女兒。

文、圖:蔡珮玲

2022-11-13 蔡珮玲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26848.html 1 尋找姚鈞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