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2景觀實際兩者取平衡
三輕軌站連接地下空間形成商業街
【本報消息】東區2詳規第二場公眾諮詢會昨舉行,發言者關注防洪設計和景觀的平衡,希望引入外國的“低衝擊開發”,並要有手段開發地下空間,加快開發時間和避免荒廢。當局表示在細部設計時會探討景觀和實用的問題;地下空間冀多聽意見,以整體佈局作通盤考慮。
內容少提及地下街
諮詢會下午三時舉行,十人發言。工務局長黎永亮簡介草案目的將區內打造成城市濱海新門戶,提出以獨立用地、住宅裙樓及地下空間作為商業空間的主要開發模式,當中以三處輕軌站為中心,透過地下通廊連接不同地段的地下空間,善用地下空間發展商業,形成地下商業街。多個政府部門代表出席。
有發言者冀當局在防洪設施上,引入外國的“低衝擊開發”,兼顧居民需求。地下空間開發方面,提出單純開發手段由開發商建設需要很長時間,如台北地下街建設前有工程和技術建議,日本亦有系列法律及溝通機制促進地下街建設,今次詳規較少內容關於地下街的實施過程。又認為剛性和彈性指標失衡,容積率獎勵較少,以新加坡為例,以公式量化綠化率,關注除規劃條件圖有否手段在不同階段建議開發商配合政府要求。亦有發言者關注地下空間的運作模式,地下舖和地面舖的規劃,如何避免長期荒廢。
通盤考慮整體佈局
區內堤岸高程為海拔五點四米至六點九米,公建局副局長馬文俊指出,該堤堰標高南高北低,因北有珠澳人工島,標高平均約五米、堤堰六點九米,有一米多空間,不會純粹起一堵牆去處理,這對景觀有一定影響,細部設計時會作探討,在景觀和實際使用兩者取平衡。
房屋局公共房屋廳長陳華強表示,區內地下空間商業模式和現在不同,現在公屋商舖單一私人並向街,今次涉及複合功能區,連車站、公屋用地、文化設施,有些通道往公共街道,不論體量、規模、結構和設計都不同,今次冀透過諮詢多聽居民意見,政府會以整體佈局作通盤考慮。
設計可應情況調整
就指標問題,工務局副局長麥達堯表示,該區大部分是公屋、公用設施,由政府自己做問題較少,但規劃上容積率、覆蓋率、容積計算都留有彈性。具體設計可因應情況作調整,文本不同條文有不同要求,刊登政府公報一定要遵守,技術性文件是建議,鼓勵大家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