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形勢下的教育變革
一、前 言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一九九六年、一九九九年、二○一五年、二○一八年和二○一九年,澳門居民的離婚率分別為15.2%、20.7%、31.4%、40.2%和38.5%。十三年離婚家庭和單親家庭所衍生的子女約八千人。
二○二○年十二月、二○二一年一月,兩個月內澳門三名青少年輕生。政府部門和教育團體立即成立了“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會議”。
澳門回歸二十多年居民離婚率倍增,引發大量青少年問題,為教育發展埋下一條導火線,更為青少年的成長設下重重關卡。
站在教學第一線,筆者內心深處憂慮的事情,終於一觸即發,引起全社會熱議,教育當局將要更新管理思維,應對社會日益複雜的教育變革。
二、澳門非高等教育的機遇和困境
有研究指出,澳門《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二○一一至二○二○)》好的地方分別:用法律保障教育發展;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落實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開創免費教育;推動教育公平;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等方面。
有研究還指出,現時教師在教學上遇到的最大困難分別有:“學生問題”排在第一位,包括學生問題多、複雜;學生學習態度欠積極;學生缺乏學習動機;融合生困境等四方面。“教學問題”排在第二位,包括教學任務繁重、應用科技較弱、課堂管理困難等三方面。“管理問題”排在第三位,包括學校管理問題、教學資源短缺和學校空間不足等三方面。“家長問題”排在第四位,包括家校合作不足、家長問題等兩方面。
過去筆者曾經指出,“離婚率急升,單親家庭增多,父母從事輪更工作,深夜不歸,家中小孩缺乏照顧和教養。第一道教育防線受到衝擊,子女日常行為舉止缺乏引導,將誘發青少年的行為偏差,為教師、學校和社會帶來新一輪挑戰。”
二○一五年筆者親訪德育中心,並與領導交流修訂《品德與公民》教科書,呼籲要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加大研究青少年和家庭的問題,減輕教師的工作負荷,加強學生的身心輔導,建立學生心理諮詢服務,改革課程設置。
澳門博彩業發展,雙職和日夜輪更的家庭不斷增加,妨礙了子女的教養功能。現時很多家庭,子女上學,父母睡覺;子女放學,父母上班。特別是子女的一言一行,得不到父母適切的培養和引導。
隨着網絡世界的發展,一部手機足以毀掉學生的健康成長,有些人沉迷網絡世界,導致他們的學習動機弱、愛睡覺等情況愈來愈嚴重。良好生活習慣沒有養成,人格被扭曲,學校常規教育形同災難,社會、學校和教師等都是輸家,影響到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課堂教學,妨礙教育質量。
三、建 議
紙不能包住火,要發生的,還是會發生。教育家劉羨冰呼籲:“社會問題必須全社會齊心面對,才能夠找出辦法逐步解決問題。”未來要根據社會新形勢,教育也要與時俱進,邁向新征程,故此,筆者提出三點建議:
(一)研究家庭教育
二○二一年全國兩會落下帷幕,家庭教育成為熱點主題,排行榜上位居第二,較去年上升十個位次。家校關係、家校社協同育人、家庭教育立法、教育焦慮、親子關係、家長教育等九個方面受到重點關注。
筆者認為,“把孩子的一切交給老師,是家長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教師不能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品行、習慣、興趣、意志和幸福感。”家長要肩負自身的責任和教養,現時年輕家長更需要學習如何培養子女。小孩的成長,取決於家長的心力;孩子的成功,取決於家長的教養。否則,學校教育難以彌補家庭教育的過失,將會傷害孩子的一生幸福。
筆者期盼及呼籲,社會、教育當局、學校等方面,盡快啟動家庭教育的研究,及早補救過去二十年家庭教育的缺失,優先部署和改善未來二十年的家庭教育政策。制訂多元化措施應對未來更嚴峻、更複雜的家庭環境,協同社會之力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導各責任主體各司其責、密切協同,社會各界需要共同“抗疫”。
(二)支援弱勢學校
有研究指出,“辦校質量高,學校的軟、硬件,以及學生的品行、學業較為優勝。可是,弱勢學校還是‘未見一片藍天’、‘集會坐在操場地上’、‘科普課程和融合教育困難重重’等。”今天部分私校依然存在辦學質量不高、學生底子薄、師資疲於奔命、硬件陳舊、空間狹窄、設備不足等。
筆者期望,要加大弱勢學校的幫扶。教育當局要成立教育管理的專家團隊,評估和走訪弱勢學校,查找困難,建立教育政策,傾斜弱勢學校,強化管理效能。由於私校辦校多元性,學生自由擇校,強勢學校的收生佔盡優勢。相反,弱勢學校的收生總是處於下風。家庭功能慢慢減弱,弱勢學校必將面臨更多危機。今天學生的偏差行為、科技教育、融合教育、家庭問題必然回流學校,而課堂是學生問題的核心,學校必須全力支援教師解決教學困難,改革更合適的課程,對學生多元評核,培養他們走上成功之路。
(三)關注教師的工作壓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政協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品質的教師才會有高品質的教育”,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倍感溫暖和振奮。
從現實條件看,學生問題、教學問題、管理問題和家長問題等均成為不少私校教師共同面對的老大難問題。而且學生問題不停地變化,教師每日忙於工作,過多非教學工作,如輔導、活動、比賽、培訓等,他們還是淪為一部教書機器,教師專業成長談何容易,幸福感顯得遙遙無期。
筆者盼望,教育當局和學校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且不要忽視教師面對的各種壓力,優先解決他們在課堂上所遇到的困難。有些學生缺少良好的習慣教育,學生的問題已經間接地轉帳給教師,他們承擔了不少家長應負卻未負的責任,教師的工作與日俱增。如:叫學生起床上學、課後輔導學生偏差行為、放工陪學生做作業等,家長的責任在哪兒等。特別要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教學和非教學等工作只有“加法”,沒有“減法”,變本加厲。讓教師感受到支援、關愛和尊重,增強他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四、結 語
筆者走訪了幾位教學人員,進一步了解學生隱藏的深層次危機,希望及早制訂有效的政策,暢通教育發展的管道。
有科任、初三和高三班主任分別指出:“有學生曾經自殘,並要看心理醫生。”“有新生父母離異,爸爸再婚,學生經常流連在外,有家不歸。”“經常請假,人際關係較差,父母很早離異,學生無人照顧。”
有九年教齡的中學梁老師指出:“現今年輕家長缺少責任心。有些父母輪班工作,缺乏對小孩的關愛和照顧,將責任交給長輩和工人。有些父母覺得太辛苦,經常夜歸,覺得子女是他們的負累,從而導致家庭破碎,以上一切歸根於家長教養方式未到位、缺乏以身作則。”
可見,學生從小家庭破碎、缺乏教養、無人關愛,心理遇到障礙。事實證明,教師無法代替家長的地位,家長永遠是學生的第一位教師,家長的影響力是一輩子,你們要做稱職的父母。
人生有幾個十年!過去筆者一直希望重視研究澳門的家庭教育,教育當局要責無旁貸,加大教育的研究和投入,支持弱勢學校發展,優化學校領導者的能力和素質,增強教師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加快推動家校合作、親子教育、家長教育等,讓下一代幸福成長。
華南師範大學管理學博士 袁金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