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米》(Bitter Rice)
上周講及俄國大文豪L · 托爾斯泰原著小說《安娜 · 卡列尼娜》被改編為舞台劇,近日將在北京上演,也引起一些有關外國文學作品和電影中譯名的回憶。(如上述作品拍成電影在香港上映時,譯為《春殘夢斷》。)
提到西方的許多文學名著改編的影片,發行到中國來上映時,有些會用原著原名直譯,但也有些會根據原著的題材、風格,半創作性地改譯成另一個中文片名。
當然,講外國文學名著中的戲劇名作,不得不先提莎翁了。他被推介到中國的作品極為豐盛(共三十七部),其中以歷史題材為主的,多為直譯(如《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而以人文題材為主的悲劇,拍成電影來到中國,也許由於要適應華人觀衆口味和票房招徠因素,《哈姆雷特》譯成《王子復仇記》、《麥克白》譯成《金殿逃龍》、《羅密歐與茱麗葉》譯成《殉情記》。這樣做,只要不弄成庸俗、市儈,亦無可厚非。
喜劇大師差利 · 卓別靈的電影來華上映,由於有了他的名氣作票房保證,因此絕大部分是直譯,如《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
回憶起來,粗略舉些筆者最欣賞的五部外語片中譯名的例子吧。
首選:《苦米》(意大利片,原名《Bitter Rice》,中譯片名為《粒粒皆辛苦》),詞意俱佳,蘊含批判現實主義況味。二、《亂世佳人》(西片),原名《Gone with the wind》“隨風而逝”,譯名中既有“亂世”之驚駭效果,又有“佳人”的引人入勝遐想。三、《魂斷藍橋》(原名《Waterloo
Bridge》),內容寫戰爭和愛情的糾葛劇。四、《綠野仙踪》(原名《The wizard of Oz》多有趣,有聲有色的童話片譯名啊。)。五、《苦海孤雛》(原名《奧列佛爾》,四字組成的人海悲劇十分動人),狄更斯原著。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