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與唐詩的遠足
十月二日晚,本屆澳門國際音樂的第二場精彩演出《玉亦萬重——歌中的唐詩之路》,由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鋼琴家張奕明及本澳演員黃柏豪連袂獻上,除讓觀眾饜飫一場藝術盛宴外,還讓我們了解到澳門與唐詩遠足的淵源。
沈洋除是本場演出的獨唱擔當,也負責文本創作,在演出結束後,他向觀眾介紹了《玉亦萬重》這種唐詩與西洋樂曲結合的形式,實屬首創。這些西洋樂曲均是受唐詩之啟發而創作,也因此唱詞並非中文,觀眾需從音樂和聲樂中去感受原詩的意境。之所以選擇在澳門首映,乃是因為唐詩向西方的遠足,正始於澳門。
一八六四年,山西秀才丁敦齡應澳門主教加勒利之邀,從澳門坐船前往巴黎。沒想到主教突然去世,機緣巧合下,他遇到了法國大詩人戈蒂埃,並被延聘為其女朱迪特 · 露易絲的中文家教。在丁敦齡的悉心指導下,朱迪特寫出了《玉書》,該書薈萃了她翻譯成法文的《詩經》和唐詩宋詞百餘首。甫一出版,即被譯成英語和德語等,並很快在西歐傳播開來。
因該書對唐詩多為意譯,受此啟發,德國詩人漢斯 · 貝特格一九○七年出版了詩集《中國笛》,這本書又給奧地利著名作曲家馬勒以靈感,創作了一部交響樂與聲樂完美結合的交響曲《大地之歌》,蜚聲中外。
這算不算是一種蝴蝶效應呢?一百多年前從澳門出發的那艘船,被上天賦予了將唐詩傳播到西方的神聖使命。而唐詩之所以能在歐洲廣受歡迎,實在是因為唐詩在深遠的意境中所蘊含的個人情感,家國情懷,是人類所共通的,即使跨越千年,相隔千里,也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原因吧。
這也足以證明,澳門雖是彈丸之地,但卻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鎮,無怪乎大灣區的建設中,我們要把她打造成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龍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