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餅
剛過去的中秋,你吃了甚麼口味的月餅?吃膩了嗎?隨着年齡增長,吃月餅的口味在花花綠綠的“餅界”走一回後,又回到了最傳統的雙黃蓮蓉月,這大概就是“老餅味覺”。
市面上月餅口味推陳出新,款式之奇怪顛覆着人們的認知。港澳地區較為常見的除了蛋黃蓮蓉月外,還有冰皮月餅、奶黃月餅、雪糕月餅、五仁月餅、咖啡月餅、榴槤月餅等。或許在部分老人家心目中,把雪糕及榴槤等加入月餅簡直是不倫不類,但假如他們聽說內地還有“酸菜牛蛙月餅”、“小龍蝦月餅”、“芝士大蝦月餅”,大概會昏倒吧?
年輕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願意接納新事物,對於這種一年只能吃到三數天的應節食品,嘴饞的我很樂意嘗試新口味。曾經收到一盒某知名咖啡品牌的月餅,包裝精美得令人愛不釋手。與家人在路環海邊珍而重之地打開,切一小塊放入口。當下的反應就是網絡梗圖“黑人問號”,接連出現的是“我是誰?我在哪裏?我吃了甚麼?”,最後那盒月餅落得被推讓的下場,沒有人願意帶走。
小時候沒有與家人外出賞月度中秋的習慣,但中秋臨近,餐桌上就會出現最傳統的蛋黃蓮蓉月餅。裏面只有一個蛋黃,能分到多少全憑運氣。切兩刀一開四後,有的位置是純蓮蓉,有的卻佔了四分三個讓人口水直流的黃澄澄蛋黃,我不知道連月餅也會欺負人。那時候的我常想,為甚麼就不能做個“四黃月餅”,這不就皆大歡喜了嗎?
一把年紀的我已不想再佔用脂肪配額去試新口味,千帆過盡後,還是傳統的蛋黃蓮蓉月餅最好味。甜甜的蓮蓉包裹着鹹鹹的蛋黃,有鹹有甜像極了人生。多年後,我依然沒有在市面看過“四黃月餅”,但我找到了一個願意一邊把蛋黃都分給我,一邊碎碎唸“多吃壞肚皮”的人。
離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