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水墨見春風
——澳門水墨藝術學會寫生展序言
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六法論”,自此,“氣韻生動”成了中國畫的精髓之所在。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誌》中也說:“凡畫,必周氣韻,方號世珍;不爾,雖竭巧思,止同眾工之事,雖曰畫而非畫。”董其昌也在《畫旨》中總結到“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畫者,氣韻生動當是最高追求,無論中西。然繪畫而言,得其形易,得氣韻難,除卻技巧上的要求,更需要畫者如黃賓虹所言,窮筆墨之微奧,博通古今,師法古人,兼師造物,不僅貌似,而盡變化……
繪畫者皆知,師古人,師造化,可除去世俗濁氣,得書與畫氣韻之真。這也是澳門水墨藝術學會的十二位畫家每年皆安排行程,為行萬里路,增加寫生經驗,前往內地與海外進行各種寫生活動的緣由。他們每每在行程之後,回到澳門都會舉辦相關的專題繪畫展,一期一會,已成傳統。今年,本已擬定行程,去福建考察寫生,可惜因疫情之故,擔心回內地時難以保證不被就地隔離,而去海外又要面對回澳後酒店隔離之苦。最後,大家決定取消原定行程,改以澳門為寫生對象,專注於澳門的景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生活於澳門,平日行色匆匆,熟悉的、常去的地方也就那幾處,似乎無甚新意。但當你真的放眼澳門,開始去仔細觀察了解此方一草一木、每個角落之時,平日未被發掘之美漸次顯露。畫家們也因為四處寫生,對很多以前未嘗留意的澳門景物如童軍總會、漁翁街天后古廟、益隆炮竹廠舊址等有了更多的了解。
“濠江攬勝”展中,氹仔三婆廟、天后古廟、老楞佐堂、路環譚公廟、舊峰景酒店、普濟禪院、盧廉若公園、白鴿巢、松山、亞婆井、沙欄仔等等在畫家筆下一一出現之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澳門,一個美麗的,古老的,優雅的,既東方又西方的澳門。晨曦之中的街道,暮色裡的教堂,陽光下的古廟,蒼茫大海中的船……還有那頗具匠心、被篆刻於方寸之間的東望洋燈塔、媽祖閣、大三巴,這是歲月洗禮後的小城,這是充滿生機的澳門。作家古冰在〈美學距離〉中說:“我們總會不自覺地以慣常的角度閱讀自己的城市,但城市是立體的,只要隨便換一個角度閱讀,就會產生美學距離,如霧裡看花,總能看出它的神秘多變,發現它的耐人尋味。”
十二位畫家這次沒有行走在遠方的群山之中,陌生的城市裡,他鄉的江河湖海之濱,他們站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用筆墨描繪出了一片新天地,“若夢遊仙瀛,金宮赤霞爛。”觀者在此等筆墨中亦如沐春風,從中可感受到十二位畫家對藝術的追求,對澳門的熱愛。
谷 雨
濠江攬勝——澳門水墨藝術學會寫生展
展期:九月九日至十三日
地點:教科文展覽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