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趕羊兒
某日早晨,同學群貼出了一張相片,猶如豐盛早餐,令人興奮抖擻,睡意全消。我對此照端詳良久,越看越覺夢幻:這……就是昔日的大三巴嗎?我能相信它曾如此這般存在過嗎?
圖像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三巴牌坊側照,角度取自大炮台山坡,相已褪色,但周邊風物仍清晰可見。開揚的山坡上草墊如茵,幾隻山羊各自低頭吃草,悠然而專注,與坡下孤寂的牌坊相對,顯得生氣多了。牌坊附近只有零星行人,隱約還看見朝哪吒廟方向的騎自行車者。牌坊以西,遠山及內河流域映入眼簾,沒有了高樓大廈的擋隔,灣仔堤岸好像近在咫尺。
眼前這一派憩靜的牧地風光,於我很陌生,怎麼兒時經過牌坊也沒看到過呢?大概年代更早期吧?帶着疑問,把相片與外子分享,卻意外地得知他當年放羊於大三巴的小故事,真箇是一段難忘有趣的童年回憶。
那年初秋,十歲男孩剛升上小四。班主任是一名業餘拍友,結交同好眾多。某日老師召集男生數名,說周末下午有活動,內容則未允透露。孩子們哪會知道,老師交給的任務,原來是去做小小攝影模特兒。不走天橋,卻要穿街過道上山坡;而且一路同行的主角,竟然是數十隻來自台山牧場的山羊寶寶。
周末回到學校,大家換上襤褸破舊的唐裝短打,頭戴草帽,老師發給每人一枝竹竿。這身裝扮令沒做過牧童的孩子們異常困惑:羊咩咩惡嗎?會咬人嗎?很多問號都是未知數,無奈老師發令,只好照辦。
老師帶領一行出發到郊外二龍喉公園取羊。牧場主是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南亞裔人,在本澳經營鮮羊奶批售。老師當日向他們租借羊群,以供專程從香港乘船到澳採風的拍友取景。於是,人羊大隊浩浩蕩蕩,沿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前行,經水坑尾、白馬行、板樟堂、賣草地直奔大三巴。
要讓山羊做得好,先到山坡吃斤草。羊寶寶吃飽食足後,精神奕奕正式進入戲肉,在放羊娃驅趕下,羊群開始從牌坊石階上端徐徐走下。可以想像,神聖莊嚴的聖保祿大教堂立面此刻與氣勢磅礴的山羊隊同框,如此契合交融的宗教色彩和意象該多麼讓攝友傾倒!外子說其實現場頂着太陽拍攝不好受,但當日場面對童子來說卻是非常震撼。大抵吃得太飽足,羊群走過之處,還遺下些“紀念品”哩。那一整午辛勞獲得了回報,老師事後款待孩子們到白馬行雲雀舞廳花園茶座嘆汽水,十齡童首次踏足高級娛樂場所,至今津津樂道。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澳門從蒸汽輪船帶動的早期博彩旅遊階段,正醖釀邁進博彩合法化時代,旅遊文化產業蓄勢待發。此間濃厚歐陸色彩和宗教建築、靜謐靈性的氛圍,吸引着外地工作者包括攝影師、畫家和製片人越洋取材。不少以澳門風光為場景的國粵語殘片、畫作和珍貴照片,默然記載了年代生活實況和人文情懷。數百年不斷演進的小城,在夾縫中謀發展,時有受益。
可如今,大三巴建築林立,已沒有了吃草羊兒,商號只盼着遠方人兒,可他們都在哪兒?在這場疫情中給馬交人的“救命奶水”就擠不出一點兒啊!
雅 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