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聚焦新農村
“面朝黃土背朝天”,是中國農耕歷史延續了數千年的圖景,眼下正被新農村畫卷所取代。
若不是手機拍攝為證,誰會相信:無人拖拉機把種子精準播撒到地裏;蔬菜工廠一年四季生產綠葉菜;農民興辦的鄉間休閒旅遊如火如荼,乃至脫貧後的笑容映現在載歌載舞農民們的顏面……目睹農村這些新氣象,自嘆認知大有跟不上時代的巨變。
農民不富,國家難強。自中央政府實行“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興農政策以來,廣袤的農村大地已改容易貌,萬象更新。
黃河三角洲鹽鹼灘,一台純電動無人拖拉機拽住了手機鏡頭。它的外形科幻炫酷,在北斗衛星加持下只需遙控下單任務(如圖,無人拖拉機),能搭配不同的農具滿足多種田間作業。據說,這樣的智能農機,填補了農機技術體系的空白,並破解了該領域被國外“卡脖子”。
農業新舊設施的強烈對照,借用攝影語言好比像大光比和高反差。
塑料大棚一直為百姓餐桌供應新鮮果蔬,然而其規模與技術卻被蔬菜工廠完全碾壓。位於閩西這家“集約化”的農作物生產企業,以電腦智能控制溫度、濕度、光照以及營養液等光合條件,顛覆後的農作物生長發育能實現周年連續性生長(如圖,蔬菜工廠),高產自不待言,摘下的蔬菜可免洗直接入口。
經歷脫貧、小康、致富以後,原先進城的農民工大量返鄉創業,用網絡在田間直播推銷起農副產品,充分享受現代物流的紅利。他們還從以前的“髒亂差窮”到現在的“潔淨美富”,生活居住環境大為改善,破磚房變成花園別墅,羨煞無數的城裏人。
滬郊青浦章堰村文化館,原為斷壁頽垣的老宅,經巧妙設計改造,勾兌出一座滄桑與時尚共存的旅遊打卡地(如圖,村
化館)。由此及彼,縮小概念上的城鄉差距,相信物理上的城鄉差距也會加快縮小。
回眸膠片年代,農村攝影題材常感覺黯淡無光。今逢手機攝影時代,新農村的色彩飽和度,既將光影與技巧置於不重要的角色,又把手機儲存卡塞得滿滿當當,倘若抑制一下過頻的快門,感覺也難!
圖/文:謝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