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防疫隨筆
田中泓
上期文章提到,澳門的城市佈局與內地城市非常不同,完全沒有“小區”的概念;而且澳門的城區非常密集,尤其在澳門半島,“唐樓”數量特別多,而北區的人口密度更高。
根據今年二月的報道,舊區樓宇殘舊老化問題嚴重,截至去年六月底,全澳四十年及以上樓齡的住宅單位共有三萬二千一百九十四個,佔總體單位總數約百分之十三點五,主要集中於新橋區、黑沙環及祐漢區、荷蘭園區、下環區及中區等分區。
單從上面的排序可見,四十年及以上樓齡的住宅單位最多的前三個區域,是今次自六月十八日新一波疫情的高發區。
雖然,“唐樓”的設計與病疫傳播之間有否直接關係需要深入調查研究,但是,由於老舊區較集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新移民及外地勞工,單位居住的人口也較多,加上高樓齡“唐樓”大多屢經改建、加建,衞生條件相對較差,容易出現疾病的傳播。
其中,黑沙環的新美安大廈共有七十四例確診,其中一座就有六十二例,是今次疫情出現最多確診數的住宅。其次是祐漢的康和廣場,其中一座就有五十例。
而正等待重建的祐漢新村,七組樓群總共有六十五例,其中一座有十九例,另一座十二例。
上述位於黑沙環及祐漢的三組樓群的確診數,已將近佔了今次疫情總確診數的十分一,不論從衞生或城市設計角度,這情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另外,康和廣場並非高樓齡樓宇,而且是高層樓宇,為何其中一座有五十例,是與建築設計有關?還是在升降機傳染?也值得研究。(中)
(圖片摘自本月二日衛生局抗疫專頁)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