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戰必亡 忘戰必危
舊體書函寫得文縐縐,此外還禮數周全,下款每用“某某手”以示恭敬。語出《書 · 益稷》:“皋陶手稽首。”,即拜字,可作拜手或拜首,是古代跪拜禮的一種。行禮時,既跪而拱手,頭俯至手而不至地,上身與地面平行,相當於九十度鞠躬。
由於拜字從手,而拜手一詞竟重複兩“手”,因而聯想到劉向的《說苑 · 指武》,其中所說是“兩手”。我曾聽過“兩條腿走路”一詞,這是理所當然,除非是跛了一條腿。至於〈指武〉說的“兩手”,這“手”應是手段、政策。“武”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軍事,二是刑罰。也就是說用兵作戰與施行刑罰的原則。
《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法》是春秋齊人司馬穰苴所撰的兵書。他論到好戰,必亡;而忘戰,必危。這是“兩手”。正如學武之人,師傅在施教之前,嚴囑弟子:“練武,旨在傍身自衛,不可撩是鬥非。”同出一轍。他又引《易 · 繫下傳》:“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這是說:“君子修整兵器,以防備意外。”兵事不可視作兒戲,否則便失去威嚴。
秦昭王曾經有這樣的憂慮:“夫楚劍利,倡優拙。夫劍利,則士多慓悍;倡優拙,則思慮遠也。吾恐楚之謀秦也。此謂當吉念凶,而存不忘亡也,卒以成霸。”秦昭王者,可謂居安思危。印證了忘戰必危。至於好戰必亡,《孫子兵法》對戰爭持十分愼重態度,開宗明義表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相反,講道德,說仁義又如何?王孫厲謂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義之道,漢東諸侯三十二國盡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由此看,徐偃王好像“食齋”的,有人對他虎視眈眈,終於被文王所殲滅。徐偃王將死,曰:“吾賴於文德而不明武備,好行仁義之道而不知詐人之心,以至於此。”作者說:“夫古之王者,其有備手!”兩手政策,頗堪回味。
冬春軒